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1)如图表明,2014浙江省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但离城镇化发展的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浙江城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如图表明,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增加近1000多万农村人口就业,并对拉动内需具有重大作用。
表表明,2009年到2014浙江省流动人口的数量在增加,务工流动人口所占比例上升,而经商、服务业和务农的流动人口所占比例在下降。浙江省与全国同期相比,除了务工流动人口比例远高于全国水平之外, 其余三项均低于全国指标,这说明浙江省是流动人口大省,但目前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会影响浙江省的城镇化质量。
(2)积极影响:①促进农村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向城镇聚集,合理配置资源。②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发展。③扩大就业,增加人们收入,促进共同富裕;④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⑤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消极影响:大量农村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向城镇聚集,可能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给城市的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带来巨大压力。(2分。若考生只答“有消极影响”给1分。)
对策: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推进城镇化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推进城镇化必须注重公平分配,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保持社会生机和活力。
【解析】本题为综合性问答题。试题立足能力考查,紧扣时政热点;试题考查的主体知识、阅读容量、题目类型、设问表述和难易程度都凸显考纲精神。这启示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既要做到常练基础知识、积累答题技巧,还要做到主干知识系统化,特殊考点加以巧记。同时考生也要关注社会,熟知时政热点、紧跟时代步伐。试题分设二个小题考查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等有关知识点。
(1)本题要求考生指出材料中图与表反映的经济信息,属于信息类解答题。读图题要注意关注图表中的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同时图表下的题注也要注意提出信息。从2009-2014年,流动人口呈现递增的趋势。其中务工是就业的集中点,但从事经商、服务业和务农的流动人口所占比例趋于下降;同时通过题注。从全国的统计数据看,其流出人口中,从事务工、经商、服务业和务农的流动人口比例分别为79.3%、2.4%。、10.1%和7.8%。可以对比看到浙江省虽然是流动人口的数量大省,但产业结构不合理,延缓了浙江省的现代化进程。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说明推进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根据“效率与公平”的知识提出推进城镇化的对策,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回答第一问时,要把握材料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等信息,调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等知识,说明城镇化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说明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可能给城镇的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考生在回答第二时,要注意答题知识范围为“效率与公平”,然后从二者关系角度进行阐述即可,难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