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城市发展中的“城市病”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城市生活质量,中央决定建设和谐宜居城市,正确反映了社会存在的要求,对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建设和谐宜居城市,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鼓励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尊重了人民群众在推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坚持了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了最高价值标准。
(2)各具特色、历史悠久的城市优秀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具体表现。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留住文化“基因”,有利于显示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树立城市形象,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巩固城市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城市精神深深植根于城市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留住文化“基因”,有利于打造城市精神,提高城市居民综合素质,提高城市竞争力,为城市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3)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事业,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支持和引导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解析】本题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历史的主体、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分设三个小题进行考查。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说明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发展取向是如何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的,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范围。然后结合材料可以分别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延续历史文脉、留住文化“基因”对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属于意义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明确城市历史文脉、文化“基因”与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关系,然后结合中华文化的作用、弘扬民族精神等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3)本题要求考生从文化生活角度就这一话题向城市管理者提出两条建议,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将本题的着重点放在“文化氛围”和“社会风尚”上,因此考生可从繁荣城市文化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角度进行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