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
【1】C
【2】A
【解析】
本题以中央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①:材料没有涉及积累量变促进质变,①排除。
②:“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表明要坚持适度原则,②正确。
③:“坚持量水而行,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体现了尊重规律、尊重自然,③正确。
④: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减少规律的制约,能改变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和形式,④错误。
故本题选C。
【2】“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强调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描写水乡农作的特点,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符合题意。
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意思是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符合题意。
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人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③不符合题意。
④:“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注意:①规律既不能被创造、改变,也不能被消灭。遵循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
2.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反复性是指对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因为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3.联系的普遍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发展的状态):(1)量变是事物的增减和场所得变迁,是一种渐进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5.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这一原理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