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1)重要性: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②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③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积极培育生态价值观,有助于人们科学认识良好生态环境的价值,自觉转变思维方式,增强生态环保意识,采取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方法:通过宣传、教育、参加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等方式进行培养。
(2)①在小区环境改造这个过程中,社区党员充分发挥其先进性和先锋模范作用,为构建和谐社区贡献力量;②街道办事处积极履行社会建设职能,充分挖掘和调用社会资源,为社区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在协商共治中发挥引领作用;③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管理居民的公共事务,组织居民反映意见、建议和要求,组织社区居民自我管理、参与共治;④社区居民不断提高民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切实行使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在社区建设中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发挥自身所长参与社区自治。⑤小区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了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共同治理体制,提高社区多元共同治理能力。
(3)①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施垃圾分类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自觉贯彻绿色发展理念。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实施垃圾分类能够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支持垃圾分类这一新事物的发展。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要用实际行动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解析】
本题以垃圾分类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情况以及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为材料,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组织三个问题,考查考生对社会治理、文化对人的影响、实践、发展、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知识,分析当前积极培育生态价值观的重要性,并列举出培育人们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应采取的三种方法。试题分为两步,第一步,分析“重要性”,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主要四个层次:来源、表现、特点、优秀文化的作用,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优秀文化的作用,考生整合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最后落脚于积极培育生态价值观的意义。①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②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③优秀文化的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积极培育生态价值观的意义角度: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当前积极培育生态价值观,有助于人们科学认识良好生态环境的价值,自觉转变思维方式,增强生态环保意识,采取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第二步,列举“方法”,试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作答,考生可以从学习和实践层面列举。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归纳“社区多元协商共治环境”的成功经验。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应先确定“多元”指的是什么:党员、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社区居民、小区,然后从这些行为主体涉及的还是要点分析作答。①党员角度:联系党员的先进性和作用层面分析;②街道办事处角度:联系街道办事处的职能结合材料分析;③居委会角度:联系居委会的性质和居民自治的内容分析;④社区居民角度:联系社区居民在民主管理中的主体作用结合材料分析;⑤小区角度:联系社会治理格局、治理体制、治理能力分析。
第(3)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就说服他人接受垃圾分类提出倡议。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主要三个层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发展的实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实施垃圾分类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自觉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②发展的实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实施垃圾分类能够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支持垃圾分类这一新事物的发展。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要用实际行动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