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云南省昆明八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卷

[复制链接]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题目】“生死不离,你的梦落在哪里,想着生活继续,天空失去了美丽,你却等待梦在明天站起……”在地震的灾难侵蚀人们心灵时,一首首优秀的诗歌作品抒发了情怀,激励了国人,唤起了希望。这主要体现了优秀文化能

A. 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B.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C.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题目】微公益,顾名思义,就是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积少成多,从而达到行小善聚大爱的社会公益效果。下列选项与微公益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

①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③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④一叶知秋,见微知著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李克强在出席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并致辞指出,中国正在推进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城镇化进程。欧洲城镇化已走过几百年历程,积累了丰富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借鉴。学习借鉴欧洲城镇化经验的哲学依据是

①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②矛盾的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③矛盾的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④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近年来,很多体育盛会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实体和网络虚拟传递,不仅让无数人圆了 “火炬手”的梦,也让体育赛事的理念得到更多的认同。这说明

A.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 文化发展源于现代科技的进步

C. 现代传媒推动了文化传播和共享

D. 文化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某地开展的“城市记忆——老物件里捡拾难忘岁月”主题活动获得市民们的积极响应。老物件也是大魅力,是因为

①老物件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老物件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老物件是对特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  

④老物件是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针对一些地方的语文教材中删减旧体诗词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要重视古典诗词教学,因为古典诗词

A.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B. 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C. 是中华文化创造的源泉

D. 是凝固的艺术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汉代的匡衡少年时没钱买蜡烛,就凿壁偷光,勤奋苦读。有一户人家有很多书,匡衡在这户人家当雇工但不要报酬,只是请求主人把所有的书都让自己读一遍。主人深受感动,就把书借给他。后来,匡衡成了大学问家。这表明      

①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③人生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用正确价值观来引导

④人生价值总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创客”热衷于创新,自己掌握生产工具,以创新为核心理念,善于发现问题和需求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创意、设计、制造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从创客身上,我们能学到的优良品质是

①敢于质疑和探索,不断发现解决新问题 

②善于追问和思考,摆脱客观规律的制约 

③勇于拼搏和超越,突破真理适用的范围

④勤于实践和创造,用实际行动成就梦想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2017年1月10日,我国在中小学教材中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这可以让广大青少年更加准确的了解、正视抗战历史,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这表明教育

A. 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

B. 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C. 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

D. 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在创建美好城市的过程中,人们以前对老旧基础设施一律拆除,今天却有了新的处理方式。如上海江南造船厂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世博会展馆,英国的电话亭被改造成微型图书馆、美术馆,美国芝加哥的空中铁路被改造成空中花园,荷兰的旧水塔被改造成舒适方便的别墅。人们这种处理方式变化的哲学依据在于 

①观念创新可以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造    

②观念创新为事物价值转换提供了根本途径 

③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认识的发展性        

④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大量考古、历史研究表明,在中国境内,藏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自古就有血缘、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密切联系,西藏地区与中国内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从来没有中断过经济、政治、文化往来。这体现了

①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事物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③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④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从《常回家看看》到《时间都去哪儿了》,再到《父子》,“孝”作为最基本的德行历来被看做凝聚家庭和民族的重要因素。当前重提孝道家风是时代进步的表现,更值得我们每个人和家庭去思考践行。从认识论角度,重提孝道家风 

①源于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②有利于家庭稳定和民族团结

③表明认识有循环性和无限性

④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不断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孔子的“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老子的“道生万物”、庄子的“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至今仍引领着中华民族在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中繁衍生息。这主要说明(   )

A. 传统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    B.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D.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2017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启动三周年。三年间,京津冀三地着眼全局发展,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走出了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实现了“1+1+1>3”的效果。这表明

①关键部分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统筹考虑

③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④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步树立和培养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毛泽东曾形象地把批评和自我批评比喻为扫地和洗涤:“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①应该抛弃传统观念,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②需要批判继承旧传统,增强自我完善能力

③是为了彻底否定自己,与过去决裂

④需要自我革命的勇气,深入剖析自己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促进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是文化小康建设的紧迫任务。扶贫离不开文化,文化有助于扶贫,文化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2016年,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完成,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启动,文化对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不断彰显,文化小康工作“短板”不断补齐。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指出我国重视文化扶贫的合理性。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2016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的飞船顺利将两名宇航员送入太空;11月3日,长征五号的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跨入世界大吨位火箭发射行列。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回望一甲子,每一次升空、每一次飞行,无,不是在挑战中实现跨越,在艰辛中铸就辉煌,航天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需要中国航天人历经千百次的地面模拟实验,积累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中国航天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从神舟一号无人飞行到神舟十一号交会对接,我国一步步坚实的迈向太空。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建成了较完备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探索浩瀚宇宙、发现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国航天人不需要追求的航天梦。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的发展观,谈谈中国航天发展历程给我们的启示。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观点,分析如何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指导当前社会生活。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出无愧于民族和时代的优秀作品。

针对近年来文艺批评领域以西方文艺理论为标准,度量中国文艺作品,阐释中国文艺实践,裁剪中国文艺随笔的现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文明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曲壳。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应该如何开展文艺评论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