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
【1】B
【2】C
【解析】
本题以郑板桥的《渔家》为话题,考查商品的含义及属性、货币的含义及本质等知识,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A: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即货币产生。诗中的“百二钱”不是一般等价物,A错误。
B: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诗中的“百二钱”属于货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B符合题意。
C: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诗中的“百二钱”不是纸币,C错误。
D:诗中的“百二钱”属于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D错误。
故本题选B。
【2】A:通过卖得鲜鱼百二钱看出,材料中的“鲜鱼”属于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A错误。
B:“卖得鲜鱼百二钱”的目的是购买粮食,获得粮食的使用价值,B错误。
C:材料中的“鲜鱼”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属于商品,“卖得鲜鱼百二钱”的目的是获得粮食的使用价值,C符合题意。
D:通过卖得鲜鱼百二钱看出,材料中的“鲜鱼”属于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等价物,“卖得鲜鱼百二钱”的目的是获得粮食的使用价值,不是价值,D错误。
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