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魁贤(1937年6月19日─),台湾诗人、文化评论人、翻译家,曾在2001年、2003年、2006年三度获印度国际诗人协会推荐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诗作被翻译并在日本、韩国、加拿大、新西兰、荷兰、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印度、希腊、美国、西班牙、蒙古等国发表。 李魁贤生平 籍贯台北县淡水镇,1958年自台北工业专科学校(现台北科技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1964年于教育部欧洲语文中心主修德文结业;1985年获美国MarquisGiuseppeSciencluna国际大学基金会颁授荣誉化工哲学博士学位,2010年获国际作家暨艺术家协会(InternationalWritersandArtistsAssociation,IWA)颁发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1953年开始发表诗作,作品以散文为主,也包括评论、翻译、短篇小说等,李魁贤无论诗作或散文,都以批判性见长。 李魁贤曾任台肥公司南港厂值班主管、制法工程师以及工场副主任(1960~1968),后来从事专利代办业务(1968~2003);创立名流企业有限公司(1975~2003)、名流出版社(1986~1989)和名流专利事务所(1987~1988);担任发明杂志主编(1969~1971)、发明天地杂志社长(1974~1975)、台湾省发明人协会常务理事(1977~1986)、发明企业杂志发行人(1979~1987)。 李魁贤的经历 台湾笔会副会长(1987~1989)、理事(1989~1994)、会长(1995~1996)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人文讲席(2001) 淡水文化基金会董事(2001~2005) 台湾北社社务委员(2001~2002)、副社长(2002~2003) 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2001~2004)、董事长(2005~2007) 国立中正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兼任教授(2006~2007)。 所获奖项 1967年优秀诗人奖 1975年 吴浊流文学奖新诗奖 1975年中山技术发明奖 1976年英国国际诗人学会杰出诗人奖 1978年中兴文艺奖章诗歌奖 1982年意大利艺术大学文学杰出奖 1983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市长金质奖章 1984年笠诗评论奖 1986年美国爱因斯坦国际学术基金会和平铜牌奖 1986年 巫永福评论奖 1993年韩国亚洲诗人贡献奖 1994年笠诗创作奖 1994年荣后台湾诗奖 1998年印度国际诗人年度最佳诗人奖 2000年印度国际诗人学会千禧年诗人奖 2001年 赖和文学奖 2001年 行政院文化奖 2002年印度麦氏学会(MichaelMadhusudanAcademy)诗人奖 2002年台湾新文学贡献奖 2004年 吴三连奖新诗奖 2004年印度国际诗人亚洲之星奖 2005年蒙古文化基金会文化名人奖牌和诗人奖章 2006年蒙古建国八百周年成吉思汗金牌、成吉思汗大学金质奖章和蒙古作家联盟推广蒙古文学贡献奖 2011年真理大学台湾文学家牛津奖 李魁贤的文学作品 《灵骨塔及其他》(1963年) 《枇杷树》(1964年) 《南港诗抄》(1966年) 《赤裸的蔷薇》(1976年) 《李魁贤诗选》(1985年) 《水晶的形成》(1986年) 《永久的版图》(1990年) 《祈祷》(1993年) 《黄昏的意象》(1993年) 《秋与死之忆》(1993年) 《里尔克诗集》(全三册,1994年) 《温柔的美感》(2001年) 《李魁贤诗集》(全六册,2001年) 《李魁贤文集》(全十册,2002年) 《李魁贤译诗集》(全八册,2003年) 《欧洲经典诗选》(全25册,2001~2005年) 《台湾诗人选集25:李魁贤集》(2008年) 《安魂曲》(2010年) 《秋天还是会回头》(2010年) 《我不是一座死火山》(2010年) 《我的庭院》(2010年) 《千禧年诗集》(2010年) 《台湾意象集》(2010年) 《轮盘》(2010年) 《灵骨塔及其他—增订本》(2010年) 《名流诗丛》(全18册,2010~2013年) 《人生拼图——李魁贤回忆录》(2013年) 参考资料 名流书房—李魁贤档案 台湾诗走国际—诗人李魁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