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题目】移栽幼苗时,为了提高成活率,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在阴天或早晚移栽
②不要碰掉枝叶
③剪去一部分枝叶
④给植物覆盖遮阴
⑤及时施加苗肥
⑥让植株尽快接受光照,以制造营养
A. ①③⑤⑥ B. ①②④⑤ C. ①③④ D. ①③⑤
【解析】植物体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水的水分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叶片。
①在阴天或早晚移栽,③剪去一部分枝叶,④给植物覆盖遮阳,都是为了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提高幼苗的成活率。
【题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草履虫图像,则草履虫在临时装片上的状态是( )
A. A B. B C. C D. D
【解析】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试卷旋转180度后,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象了。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草履虫图像,则草履虫在临时装片上的状态是选项C。
【题目】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很多措施都能用生物学知识进行解释。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在居室内放置大量的绿色植物能使我们获得充足的氧气
B. 对农作物田间松土是为了促进根的呼吸作用
C. 移栽植物要去掉部分枝叶是为了抑制蒸腾作用
D. 刚收获的小麦、水稻种子尽快晒干是为了抑制种子的呼吸作用
【解析】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在夜晚,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造成居室内氧气减少,危害人体健康,解释不合理,A正确;植物呼吸作用吸收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农民经常给农作物松土,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较多,主要是有利于促进植物根的呼吸,其次也有利于根的生长,解释合理,B错误;在移栽植物时,往往要剪掉大量的枝叶,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避免移栽植物出现萎蔫现象,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解释合理,C错误;新收获的玉米、小麦、水稻等种子内含有较多的水分,呼吸作用旺盛,晒干后水分减少,抑制了种子的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可以延长种子的保存时间,解释合理,D错误。
【题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体现的生物的基本特征分别是( )
①生物能生长
②生物能影响环境
③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④生物具有遗传特性
A. ①② B. ③①
C. ③④ D. ③②
【解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说明③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体现的生物的基本特征是②生物能影响环境,即题中的③②两项特征。
【题目】某同学在做“观察叶片的结构”的实验时所看到的菠菜横切面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⑧的细胞内含有较多的叶绿体
B. ⑦的张开和闭合由⑥控制
C. 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由④运输
D. 多数植物的叶片通过上表皮散失的水分比下表皮多
【解析】⑧叶肉由大量的叶肉细胞构成,内含大量的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A正确;⑥保卫细胞之间形成的凸透镜状的小孔称为⑦气孔,气孔的开闭受到保卫细胞的控制。保卫细胞因腹侧较薄而背侧较厚,当吸水时,保卫细胞膨胀,两细胞分离,而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时,气孔闭合,B正确;④叶脉里面有筛管和导管,其中筛管能运输有机物,所以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由④筛管运输的,C正确;下表皮的气孔比上表皮的气孔多,多数植物的叶片通过下表皮散失水分,D错误。
【题目】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各项活动中属于观察的是( )
A. 上网搜索资料 B. 用直尺测量肾蕨的高度
C. 进行人口普查 D. 用放大镜看蚂蚁的结构
【解析】试题分析:上网搜索资料属于资料分析法,A错误;用直尺测量肾蕨的高度属于测量法,B错误;进行人口普查属于调查法,C错误;用放大镜看蚂蚁的结构属于观察法,D正确。
【题目】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河水,发现了一些能运动的绿色小颗粒。下列哪项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
A. 有细胞结构 B. 能生长和繁殖
C. 体小且绿色 D. 能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
【解析】试题分析:身体小且为绿色不是生物的特征。故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
【题目】下图所示动物体不同层次的结构中,属于系统的是( )
A. B. C. D.
【解析】A是肌肉组织,A错误;B胃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属于器官,B错误;C是一个肌肉细胞,C错误;D是由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的消化系统,D正确。
【题目】“千年的铁树开了花”,“山寺桃花始盛开”,“深巷明朝卖杏花”,“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从种子植物分类的角度来分析,其中与其他三种花不同的是( )
A. 铁树花 B. 桃花 C. 杏花 D. 菊花
【解析】铁树属于裸子植物,没有真正的花,A错误;桃、杏和菊属于被子植物,有真正的花,能够接出果实和种子。
【题目】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球的任一地方都有生物生存
B.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生物及其生存空间的总称
C. 生物圈仅由植物、动物及其中的微生物组成
D. 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之间
【解析】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生物及其生存空间的总称。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生物圈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题目】假设晴天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6时和18时,则下列坐标图表示一生长着大量绿藻的池塘一天内池水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析】6-18时为白天有光,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不断消耗二氧化碳,也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但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所以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降低,18时二氧化碳浓度最低;从18时到次日6时为黑夜无光,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还进行呼吸作用,不断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6时二氧化碳浓度最高。从四个选项的图示来看,只有B图曲线符合要求。
【题目】如图表示某植物体两种细胞的形成过程,①②③表示细胞不同的生理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②过程分别表示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B. ③表示细胞的分化
C. ③过程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D. ②过程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解析】过程,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数目增多,分别表示了细胞的生长和分裂,A正确;③是细
胞分化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BC正确;细胞分裂的过程,染色体先进行自我复制,然后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因此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D错误。
【题目】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萝卜、梨等蔬菜水果放久了会空心,这是因为存放期间( )
A. 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氧气
B. 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水分
C. 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有机物
D. 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二氧化碳
【解析】萝卜、梨等蔬菜水果存放期间会空心,是因为萝卜、梨等蔬菜水果有活细胞,仍然要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消耗掉部分有机物造成萝卜、梨等蔬菜水果空心,口感也会越来越差的。
【题目】为探究“大豆种子萌发与光照的关系”,小明同学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方案。这个方案中需要进行修改的一项是( )
A. 水分 B. 空气 C. 光照 D. 温度
【解析】试题分析: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种环境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要探究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就要以光照为变量来设置对照实验.
解:分析该兴趣小组设置的实验方案可以发现,在该实验中出现了两个变量:光照和水分,这样,我们就不能确定实验结果的不同是由光引起的,还是由水分引起的.该兴趣小组要探究的是种子的萌发与光照的关系,因此应以光照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水的条件应该相同,即设计中的不妥之处是水分.
故选:A
【题目】徒手制作叶临时切片时,下面多余的一步是( )
A. 在载玻片上滴清水 B. 取材料
C. 盖盖玻片 D. 染色
【解析】用镊子取一片新鲜的植物叶片,平展在载玻片上。用手捏紧两个并排的双面刀片,迅速切割载玻片上的叶片。将切下的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用毛笔蘸取最薄的一片,将切片平整展放在滴有清水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制成临时玻片。所以在载玻片上滴清水、取材料、盖盖玻片,都是徒手制作叶临时切片的步骤;徒手制作叶临时切片时不需要染色。
【题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装置用来验证蒸腾作用
B. 乙装置用来收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C. 丙装置用来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D. 丁装置用来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解析】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甲装置在塑料袋的内壁上凝结的小水珠,而可以用来验证蒸腾作用,A正确;如图装置可以用来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但必须在有光环境中,B正确;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来检验二氧化碳,C装置是检测呼吸作用消耗氧气,C错误;该装置通过检测二氧化碳浓度来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D正确。
【题目】东营市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营造整洁靓丽的城市环境,各单位积极组织干部群众在一些街道和场馆的外墙种植了很多绿色植物,让人们感觉空气湿润而清新,这是由于植物体的( )
A.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B. 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
C. 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D. 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
【解析】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起到更新空气的作用。另外树木还能防风、防尘净化空气。同时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带走植物体内的热量,降低植物体的温度,继而降低环境的温度。故B符合题意。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