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光; 没有设置对照实验;方案的变量与要探究的变量不一致,且实验动物数量太少,有偶然性;变量不唯一,有两个变量;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黄粉虫幼虫提供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各放入等量的黄粉虫幼虫10条,过一段时间后,观察黄粉虫幼虫对环境的选择;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可以减少误差;光对黄粉虫的生活有影响
【解析】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1)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由于“探究光对黄粉虫分布的影响”,所以,实验中唯一的变量是光,除“光”不同外其他条件如水分、温度、数量等都应该相同且适宜,因此光是这个班级探究课题的实验变量。
(2)以上每个方案不合理的理由:
方案一:生物探究实验一般都是对照实验,而方案一没有对照实验,因此方案一不合理的理由是没有设置对照实验。
方案二:方案中的变量是水分,而要探究的变量是光;2只鼠妇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如采集的黄粉虫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因此方案二不合理的理由是:方案的变量与要探究的变量不一致,且实验动物数量太少,有偶然性。
方案三: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方案三有两个变量水分和光,因此方案三不合理的理由是:变量不唯一,有两个变量。
(3)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黄粉虫幼虫提供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各放入等量的黄粉虫幼虫10条,过一段时间后,观察黄粉虫幼虫对环境的选择。
(4)每组同学统计了10次,老师又要求计算全班各组第10次数据的平均值,目的是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可以减少误差,因此要计算全班平均值。
(5)统计并计算全班平均值,明亮处的平均值=(2+6+4+5+3+2+2+0+1+1)÷10≈3(个);阴暗处的平均值=(8+4+6+5+7+8+8+10+9+9)÷10≈7(个)。明亮处少3个,阴暗处多7个,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光对黄粉虫的生活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