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题目】玉米和大豆的种子都具有的结构是 ( )
A. 种皮、胚、胚乳 B. 种皮、胚芽、胚轴、子叶
C. 种皮、胚 D. 果皮、种皮、胚
【解析】大豆种子的结构包括胚和种皮;玉米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胚和胚乳。它们的胚都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不过大豆种子的子叶2片,肥厚,贮存着丰富的营养物质;玉米种子的子叶1片,营养物质贮存在胚乳里,所以玉米和大豆种子都有的结构种皮和胚。
【题目】剥去菜豆种子的外皮后看到的是菜豆种子的 ( )
A. 子叶 B. 胚乳 C. 胚芽 D. 胚
【解析】菜豆种子的结构,最外面的是种皮,里面是胚,包括子叶、胚芽、胚轴、胚根四部分,菜豆种子有两片子叶,中间夹着胚芽、胚轴、胚根,因此剥去种皮即可观察到完整的胚的组成。
【题目】取一粒玉米种子,用刀片从其中央纵向剖开,在剖面上滴一滴碘液,被染成蓝色的部分是( )
A. 果皮和种皮 B. 子叶 C. 胚根 D. 胚乳
【解析】
玉米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胚乳是种子储存营养物质的结构。
淀粉遇碘液变成蓝色。玉米种子中的营养物质是淀粉,玉米种子的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胚乳中。所以在玉米种子剖面上滴一滴碘酒,被碘酒染成蓝色的是胚乳,D正确。
【题目】我们日常饮用的豆浆主要是由大豆的哪一部分加工而来?( )
A. 胚 B. 胚乳 C. 胚轴 D. 子叶
【解析】试题分析: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胚是植物的幼体,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四部分。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双子叶植物种子中的子叶两片,肥厚,贮存着营养物质。大豆属于双子叶植物,我们日常饮用的豆浆主要是由大豆的子叶部分加工而来的。胚乳是单子叶植物具有的结构,单子叶植物种子中的胚乳贮存着营养物质。
【题目】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光照条件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时,设计了以下实验,这个实验方案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应该改成的方案是 ( )
培养皿
条件
A
种子下铺垫湿润的纱布,置于阳台向阳处,用纸箱盖住
B
种子下铺垫干燥的纱布,置于阳台阴暗的角落
A. 两个培养皿的种子下面应该都铺垫干燥的纱布
B. 两个培养皿应该都暴露在光照下
C. 两个培养皿的种子下面应该都铺垫湿润的纱布
D. 两个培养皿的种子下面都应该铺垫湿润的纱布,同时都应该放在阳台阴暗的角落或都放在向阳处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探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光,其变量就是光,其余条件应完全相同,如果这个实验方案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两个培养皿的种子下面应该都铺垫湿润的纱布,这样才能使变量(光照)的唯一性,C正确。
【题目】存放了较长时间的水稻种子,虽然条件适宜但一般不能萌发,其主要原因是( )
A. 种子处于休眠期 B. 水稻种子种皮过硬
C. 种子内含有抑制发芽的物质 D. 已超过种子寿命期,种子无生命活力
【解析】水稻种子的寿命为3-6年。因此,“存放了较长时间的水稻种子,虽然条件适宜但一般不能萌发”,其主要原因是“已超过种子寿命期,种子死亡”。故选D。
【题目】被虫咬过的菜豆种子之所以不能萌发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
A. 种皮被咬失去了原有的保护功能 B. 胚被咬失去部分重要的结构
C. 胚乳被咬失去了萌发需要的营养 D. 子叶被咬失去了萌发需要的营养
【解析】种子萌发需要的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与自身条件--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我们可以看到被虫蛀过不能萌发应与外界条件无关,那只能说明种子没有满足萌发的自身条件。所以原因主要可能是种子的胚被虫子破坏,使种子没有一个完整而有活力的胚。C符合题意。
【题目】下列各项与种子萌发无关的是( )
A. 一定的水分 B. 适宜的温度
C. 土壤中充足的养料 D. 充足的氧气
种子萌发必须同时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氧气都是种子萌发必需的条件,因此都与种子萌发有关,ABD不符合题意;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养料来自种子自身的子叶和胚乳,因此环境中充足的养料与种子萌发无关,C符合题意。
【题目】北方农村在寒冷的3月中、下旬播种萝卜,并用地膜覆盖,等到幼苗出土顶膜后才挑开地膜。这样做的原因是 ( )
A. 种子萌发不需要光 B. 防止种子被冻坏
C. 保持地表温度和湿度,利于萌发 D. 保温
【解析】早春气温较低,且不稳定,而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在早春播种后,往往用塑料薄膜覆盖,可以保持地表温度和湿度,促进种子的萌发,能够促进提早出苗。
【题目】园林工人经常对绿化带里的植物进行修剪,下列措施和顶端优势无关的是( )
A. 修剪冬青 B. 将梧桐树的主干截断
C. 去掉杨树的一些枝杈 D. 将月季花下面的老黄叶片去掉
【解析】顶端优势是指一个枝条上,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将月季花下面的老黄叶片去掉与顶端优势无关。
【题目】玉米苗期,农民第一次施足水后,较长一段时间不再浇水,目的是( )
A. 增强玉米抗涝能力 B. 提高土壤湿度
C. 促进玉米抗倒伏能力 D. 促进根系向土壤深处生长
大多数陆生植物的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广,形成庞大的根系,比地上的枝叶系统还发达,可谓“根深叶茂”,可见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植物的根系在生长过程中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的特点。根系在生长过程中,根向水多的地方生长,使根的生长具有向水性,农民在第一次给玉米幼苗浇水后,一般很长时间不再浇水,这样做是为了,利用根的向水性促进根向土壤深处(水分较多)生长,D正确。
【题目】在培养小麦根尖的时候,用肉眼可以看到有一段长了许多白色“茸毛”,这一段属于根尖的( )
A. 根冠 B. 成熟区 C. 分生区 D. 伸长区
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可结合根尖的结构图进行解答。
根尖的结构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成熟区,也称根毛区。根毛细胞的体积大,细胞质少,液泡大有利于水的吸收。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增加了根吸水的表面积。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B正确。
【题目】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增生能力,分裂产生的新细胞的去向是( )
A. 向上分化成根冠细胞向下分化成伸长区细胞
B. 向上分化成成熟区细胞向下形成根冠细胞
C. 向上分化成伸长区细胞向下分化成根冠细胞
D. 向上分化成根毛向下分化成伸长区细胞
【解析】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很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向下补充根冠,向上转化为伸长区。
【题目】小麦生长的中后期,若遭遇阴雨伴随大风天气,可使小麦发生倒伏,造成减产。此时期多施加哪种肥料可减少大面积倒伏现象发生( )
A. 含氮的无机盐 B. 含磷的无机盐 C. 含钾的无机盐 D. 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解析】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生活中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具有抗倒伏的作用。
【题目】移栽植物时应尽量在幼苗期,并且带土移栽主要是因为 ( )
A. 保护根冠和分生区 B. 容易保护根尖,易成活
C. 保留水分和无机盐 D. 防止植物不适应新环境
【解析】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中的成熟区,因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可以大大增加吸收水分的总面积。移栽的时候最易损伤幼根和根毛,这样使植物根的吸收功能大大降低,会导致缺水萎蔫,甚至死亡。因此移栽植物带土的目的是减少对幼根和根毛的损伤,提高成活率。
【题目】植物的根系是十分庞大的,根能不断长长的主要原因是 ( )
A. 根能不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营养充足
B. 根的各部分细胞都能分裂产生新细胞
C. 根尖的根冠细胞起到了保护作用
D. 根尖的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伸长区细胞迅速伸长
【解析】根的伸长,一方面依靠根尖分生区细胞的不断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另一方面靠伸长区细胞的迅速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
【题目】“人靠饭养,稻靠肥长”这句农谚充分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 ( )
A. 水分 B. 无机盐 C. 农家肥 D. 化肥
【解析】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氮肥作用: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钾肥的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促进糖分和淀粉的生成;磷肥的作用:促使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饱满。施肥的目的就在提供植物生长必需的无机盐。
【题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代码所指的结构名称:[1] _______、[2] _______、[3] ________、[4] ________、[5] ________。
(2)图B中结构[6]是由图A中[_____](填代号)发育来的,[7]是由图A中[___]发育来的,[8]是由图A中[_____]发育来的。
(2)1;2;3
试题
(1)由图可知,1芽轴、2芽原基、3幼叶、4叶原基、5生长点。
(2)图B中的6是茎是由A图中的1芽轴发育来的,7是侧芽是由图A中2芽原基发育来的,8叶是由图A中3幼叶发育来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