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一定的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消费者和分解者 3 迁地保护 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
(4)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此解答。
(1)根据题干信息“鲟鱼产生的氨氮,被植物吸收;植物释放的氧气在封闭的车间里形成“氧吧”,供鲟鱼生存”,可说明了一种生物产生的产物可以提供给别的生物所使用,说明了中华鲟生态养殖池的设计利用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华鲟生态养殖池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不用换水,池塘水和池塘底仍然能保持干净,所有生物能正常生存,这说明生态池具有 一定的自我调节水不能过量流入该生态养殖池,说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2)花鲢主要吃轮虫、桡足类等浮游动物,说明花鲢是消费者;从图中可以看出花莲能利用中华鲟的粪便,说明花莲是分解者。
(3)共两处标注:一处是在微生物和二氧化碳之间,分头指向二氧化碳,箭头旁边标注“分解作用”或“呼要作用”:另一处在二氧化碳和浮游植物之间,箭头指向浮游植物,箭头旁边标注“光合作用”;如图:

(4)生态池中的碳元素循环示意图补充完整以后,该人工生态系统中共有3条食物链,即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鲟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花鲢;浮游植物→花鲢。
(5)建立中华鲟生态养殖基地,提供和改善中华鲟的生存环境,这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中的迁地保护,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途径是就地保护,它的主要形式是 建立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