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题目】皮肤能防止病菌侵入人体,与这种免疫属于同种类型的是 ( )
A. 青霉素过敏现象 B. 溶菌酶可以杀死病菌
C. 移植器官后出现的排斥反应 D. 得过麻疹后不再患此病
【解析】皮肤能防止病菌侵入人体,是人体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具有防御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青霉素过敏现象、移植器官后出现的排斥反应、得过麻疹后不再患此病都属于后天性的特异性免疫;溶菌酶可以杀死病菌是人体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具有防御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B符合题意。
【题目】班里一名同学得了流感,医生建议他进行隔离治疗.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同学在流感后期具有更强的传染性
B. 流感是一种传染病,具有感染性和严重性的特点
C. 对该同学隔离治疗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是为了保护易感者
D. 给健康人注射流感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流感,这属于特异性免疫
【解析】传染病传染性最强的时期在发病初期,该同学在腮腺炎后期具有更强的传染性错误,故A错误;腮腺炎是一种传染病,具有感染性和流行性,故B错误;对该同学隔离治疗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是为了控制传染源,故C错误;给一些同学注射的腮腺炎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会使人得病,但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则这种疫苗相当于抗原;其产生的抗体只对引起腮腺炎的病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其免疫作用是后天获得的,特定的,有针对性的,因此是特异性免疫,故D正确。故选D。
【题目】小明被毒蛇咬伤了,要去医院打蛇毒抗毒血清。在制备蛇毒抗毒血清时,需将灭活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A. 特异性免疫,抗原 B. 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C. 特异性免疫,抗体 D. 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解析】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大多数病原体有防御功能的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的免疫。由分析可知将灭活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则这种蛇毒相当于抗原;其产生的抗体只对蛇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其免疫作用是后天获得的,特定的,有针对性的,因此是特异性免疫。故A符合题意。
【题目】下列有关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 HIV是艾滋病的传染源
B. 艾滋病病毒的结构可以使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
C. 和艾滋病病人握手、共同进餐不会感染艾滋病毒
D. 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三个主要途径
【解析】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传染源是艾滋病患者,A错误;
艾滋病病毒的结构可以使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B正确;和艾滋病病人握手、共同进餐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C正确;性接触、血源传播和母婴传播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三个主要途径,D正确。
【题目】每年春夏季节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这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患病者多数为小孩。其实,只要大家做好预防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此病是可以预防的。以下关于手足口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通过注射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来预防该病,属于特异性免疫
B. 手足口病患者是该病的病原体
C. 体内有乙肝抗体的人,不会患该传染病
D. 对该病确诊病例及密切接触者隔离治疗、观察,这是切断传播途径
【解析】通过注射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来预防该病,属于特异性免疫,A正确;手足口病患者是该病的传染源,B错误;注射乙肝疫苗获得的免疫属特异性免疫,只能预防乙肝,不能预防手足口病,C错误;对该病确诊病例及密切接触者隔离治疗、观察,这种措施是控制传染源,D错误。
【题目】有关抗原和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抗体是在有抗原物质刺激之下才产生的
B. 一种抗体只能结合一定的抗原物质
C. 抗体和抗原的结合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 抗原消失后,抗体便不再存在
【解析】抗体是在有抗原物质刺激之下才产生的,A正确;一种抗体只能结合一定的抗原物质,B正确;抗体和抗原的结合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C正确;抗原消失后,抗体可以存留一段时间而不是不再存在,D错误。
【题目】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 皮肤和黏膜的保护作用
B. 体液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作用
C. 注射抗菌素杀死人体内的病菌
D. 患过麻疹的病人不再患麻疹
【解析】皮肤和黏膜的保护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不符合题意;体液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不符合题意;
注射抗菌素杀死人体内的病菌,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不符合题意;
【题目】H7N9型禽流感病毒作为抗原,可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原被消除后,抗体还将在体内存留一段时间。如图为人体注射H7N9型禽流感疫苗后,体内抗原、抗体的量随时间变化示意图,其中最为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解析】人体注射H7N9型禽流感疫苗前,体内没有抗体,因此抗体是0;注射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可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体逐渐多,当抗体累积到一定数量时,抗原被抗体清除,因此抗原的数量逐渐减少,最后为0;抗原被清除后,抗体还将在体内存留一段时间,所以人体注射H7N9型禽流感疫苗后,体内抗原、抗体的量随时间变化示意图,其中最为正确的是B。
【题目】当人体局部发生炎症时,体内白细胞数量会增加,从免疫的角度看这属于( )
A. 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 B. 第一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C. 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 D. 第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解析】试题分析:当人体局部发生炎症时,体内白细胞数量会增加,白细胞是吞噬细胞的一种,因此从免疫的角度看这属于人体的C、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
【题目】下列属于第三道防线的是
A. B.
C. D.
【解析】图A表示人唾液或血液中的溶菌酶能使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溶解死亡,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错误;图B表示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对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的杀灭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错误;图C表示人体皮肤的保护作用,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能抵挡病原体的侵入,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C错误;图D表示注射疫苗,疫苗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属于第三道防线,D正确。
【题目】以下对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共同之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是人生来就有的
B. 不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C. 针对多数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D. 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解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这是因为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不具有特异性,不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可见D符合题意。
【题目】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要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所用蛇毒、抗蛇毒血清分别是( )
A. 非特异性免疫 抗原 抗体 B. 特异性免疫 抗原 抗体
C. 非特异性免疫 抗体 抗原 D. 特异性免疫 抗体 抗原
【解析】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大多数病原体有防御功能的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的免疫,由分析可知将灭活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则这种蛇毒相当于抗原;其产生的抗体只对蛇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其免疫作用是后天获得的,特定的,有针对性的,因此是特异性免疫,抗蛇毒毒素属于抗体,B正确。
【题目】下列各项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 唾液中的溶菌酶溶解细菌
B. 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
C. 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D.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解析】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死病菌,A不符合题意;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属于第一道防线,B不符合题意;接种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这种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结核杆菌起作用,因此属于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C符合题意;吞噬细胞将病原体吞噬消化属于第二道防线,这些免疫都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故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不符合题意。
【题目】下列关于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与艾滋病病人握手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C. 和艾滋病病人共同进餐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D. 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是艾滋病传播的三个主要途径
【解析】艾丝病病毒的结构极其微小,需要使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个: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除此以外,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进行一般的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同艾滋病患者交谈、握手拥抱、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教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被感染艾滋病病毒;因此对艾滋病患者不要有惧怕心理,要关心他,力所能及的帮助他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不是歧视他,躲避他。同时,在与他接触的过程中,注意不要碰破皮肤,避免感染。
【题目】艾滋病是一种死亡率非常高的传染病,现在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杀手”,下列不属于艾滋病传播“高危行为”的是
A. 吸毒时与毒友共用注射器
B. 与艾滋病病人同桌进餐
C. 不安全的性行为
D. 输入含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解析】与艾滋病病人同桌进餐,不会感染艾滋病;吸毒时与毒友共用注射器、不安全的性行为、输入含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都可能会感染艾滋病。因此不属于艾滋病传播“高危行为”的是与艾滋病病人同桌进餐。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