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分解者 生产者 消费者 5 草→鼠→蛇→食蛇动物→狮子 草 物质循环 单向 递减 太阳能 狮子 减少 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捕食 竞争 C 分解者 小球藻→水蚤→鱼乙→鱼甲
【解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1)(2)图一中的草属于生产者,各种动物属于消费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图一中共有5条食物链:草→羚羊→狮子;草→羚羊→野狗→狮子;草→斑马→野狗→狮子;草→斑马→狮子;草→鼠→蛇→食蛇动物→狮子。其中最长的食物链:草→鼠→蛇→食蛇动物→狮子。
(3)若图二中甲、乙、丙分别表示草→斑马→狮子这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的有机物总量,则丙对应的生物是草。
(4)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消费者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分解者则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被生产者吸收利用,所以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不断循环的;而生物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太阳,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最终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单向逐级递减流动的。
(5)当土壤中的有毒物质被草吸收后,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狮子位于该食物链的最顶端,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所以丙对应的生物是狮子。
(6)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若图一中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兔、鼠的天敌大量减少,食物充足就会大量繁殖,导致鼠的数量就会大量增多,因此草的数量会大量减少,从而影响生态平衡。
(7)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可见影响该生态系统里鼠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空气、温度等。蛇吃鼠属于捕食关系,斑马和羚羊都吃草属于竞争关系。
(8)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若有害生物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由于有害生物适应当地环境,又没有天敌控制,因此有害生物就会大量繁殖,数量剧增,挤占了当地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灾害,使境内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如我国引入水葫芦后,水葫芦适应当地环境,又没有天敌控制,加上缺少其的消费者,因此大量繁殖疯长,挤占了当地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灾害。如云南的滇池,其水面被水葫芦无情地侵占,湖中68种原生鱼种已有38种面临灭绝;16种高等植物到20世纪90年代只剩下3种,这属于外来物种的入侵威胁了生物的多样性。故选C。
(9)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10)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和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表格中的食物链是:小球藻→水蚤→鱼(乙)→鱼(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