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氧气 呼吸 舒张 排泄 运输氧气 口腔 吸收 小肠 胰岛素 右心房 两 肾小球
【解析】
如图为人体新陈代谢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①表示消化,②表示吸收,A是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中,B表示氧气扩散到血液里,C表示营养物质消化后吸收进血液,甲细胞表示红细胞,乙细胞表示组织细胞。
(1)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从外界到肺泡内的气体氧气浓度高于肺泡毛细血管内的氧气浓度,毛细血管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内的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氧气由肺泡扩散到毛细血管中去,二氧化碳由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中去,由此可知A为二氧化碳,B为氧气。氧气和营养物质通过血液循环进入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的线粒体这个结构进行了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和能量。
(2)当呼吸肌处于舒张状态时,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气体A二氧化碳经肺排出。排泄有三条途径:二氧化碳的排出是由呼吸系统来完成的,同时也排出了少量水分;人体中除二氧化碳以外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出汗也是一种排泄方式,可排出少量的水、无机盐和尿素。因此,物质A从肺泡排出体外时,与呼吸有关的肌肉处于舒张状态。呼出A与排出尿液的过程都可以称为排泄。
(3)红细胞之所以呈红色,就是因为含有含铁的蛋白质叫做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的特性: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所以甲细胞能运输氧气,甲细胞的名称是红细胞。
(4)图中的食物成分是淀粉,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的酶,淀粉等糖类物质经过程①形成C,其名称是葡萄糖,C物质通过过程②吸收进入血液,过程②的名称是吸收,所以人在饭后或大量食用糖后,血液中物质C葡萄糖的浓度会暂时升高,这时,胰岛分泌胰岛素的量增加,可以调节血糖,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降低血糖的浓度。因此,淀粉被消化的起始部位是口腔。②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吸收,完成该过程的主要器官是小肠。人在饭后或大量食用糖后,血液中物质C的浓度会暂时升高,但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其浓度又会逐渐恢复正常。
(5)食物中的淀粉,在人体的口腔内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初步消化为麦芽糖,最终在小肠内在胰液、肠液消化淀粉酶的作用下,被最终消化为C葡萄糖。人体内的C葡萄糖被小肠吸收进血液后,通过体循环由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小肠吸收的C葡萄糖随血液循环被运送至下肢骨骼肌利用的途径是: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下肢骨骼肌。因此,物质C随血液循环首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C进入血液后,被运至下肢骨骼肌利用,整个过程中物质C随血液流经心脏2次。
(6)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因此,如果发现某人的尿液中含有甲细胞(红细胞),则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发生了病变,通透性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