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戴;出处诗名:《《落日怅望》》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关键词】 诗词名句,写景,昼夜,夕阳,秋山 【名句】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出处】 唐•马戴《落日怅望》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译注】 斜阳余辉洒落高大树木,秋山上的落日好似火烧。 ①片:片刻,片字是“时”字的修饰语。 ②滞:滞留,淹留。 ③微阳:斜阳。微,指日光微弱。 ④乔木:树千高大、主干与分枝有明显区别的木本植物,如松、柏、杨、白桦等树皆是。 ⑤平昔:平素,往昔。 【说明】 《落日怅望》是唐代诗人马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为游子怀乡之作。诗人抓住了秋天日落这一刹那的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此时此刻微妙复杂的思想活动。先“怅望”云去鸟飞之景,触动乡愁旅恨;再“怅望”夕阳余晖之景,加重乡愁,进而触发内心深处年华老去的感伤。这首诗诗有景有情,景与情高度统一,融合为一体。语言明白如话,概括力强。 【赏析】 诗的首联描写作者“怅望”所见。天边的孤云与高飞的归鸟,无拘无束,来去自由,千里之遥的距离,对它们而言,片刻就能到达。“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两句写景,却是情感的触媒,紧接着“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一联,就抒发了思乡之情。这两句是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两联,一景一情,写“怅望”所见所感,直到颈联“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才点出“落日”。夕阳从远处高大的树木上沉落,那火红的残阳余晖照耀着秋山,使得满山通红,好似山上的野火在熊熊燃烧。这一联的景物描写,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十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一个“下”字,写出了斜阳由树梢渐渐沉落直至隐没的过程,具有较强的画面感和动态感;“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烧”字,极写落日余晖之红,为画面增添了浓重的色彩感;而一个“入”字,则刻画出夕阳余晖洒遍秋山的动态过程,暗示出诗人伫立之久,忆念之殷。此外,夕阳在古诗词中是衰落、迟暮的代名词,而作者在这里言“微阳”,更加重了人生易老、感时伤逝的情绪。尾联继续抒情,说乡愁加重容颜的衰老,一直不敢临水照见自己的容颜,怕见后生悲,又徒增惆怅。诗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瀛奎律髓》:诗话谓“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为一实一虚,似体贴句。今考戴集,乃不然,只如此十字自好。 更多名师名句请关注“诗词网”的“名师名句”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