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思想 (一)试题特点 1、社会参与性较强。 2、话题开放性较强。 3、动宾短语,附带材料。 (周记网整理) (二)前几次作文训练,我们已经写了以一个词(磨合)为题目的和以一个并列短语(环境与心态)为话题的作文,这次我们写以一个动宾短语为话题的作文,这样我们的作文训练就较有系列性,有利于进行多类型的全面训练。 (三)作文训练要落在实处,如果我们一味号召学生要打开作文思路而不训练学生的思想方法的话,学生仍然不知从何下手,那么我们的目标仍然是一句空话。如果学生看优秀作文少的话,那么同样难以真正做到打开作文思路。为此,一方面要进行思维训练,一方面要提供一定的范文,同时教师也要写“下水文”(第一篇)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参照或启发。 二、教学目标 1、加强议论文写作训练。 2、为2004年高考作文准备材料。 三、教学重点 思维训练(看见识,看角度,看展开)。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五、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要求作文 社会热点,不论现在的、过去的,正面的、负面的,如“‘神五’飞天”“自主择业”“课程改革”“西部开发”“抗击非典”“赛场失利”“贪官外逃”等,都是社会上影响面大、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面对某些社会热点,你有怎样的认识、体验和情感? 请你以“面对社会热点”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六、写作指导 方法:注意和学生一起构思,回答学生在构思中遇到的问题。 (一)要注意审题 1、审定写作对象。 “热点”指某时期引人注目的地方或问题。不要把“热点”混同于“热”,也不要把不是热点的一般问题混同于社会热点问题。 2、审定写作重点。 “面对社会热点”是动宾短语,一般来说写作重点应该在动词“面对”上,不要以陈述热点问题代替如何面对热点问题。 3、审定写作范围。 注意题目中的“社会”二字,提示我们要关注社会,既不要选材范围太窄,又不要忽略“面对”二字而选写自己不熟悉的社会问题。 (二)两种基本思路: 一种是把“社会热点”当作一个抽象概念,把具体的社会热点当作文中的例子;另一种是化抽象为具象,针对具体的社会热点来写。这两种写法都能写好。 (三)社会热点示例: 未成年人的道德建设,中日钓鱼岛问题,高考签订承诺书,大学生心理健康,博物馆免费开放,拆毁名人故居,防治病毒侵袭人类,人类基因组计划,西部大开发,网络游戏,银行卡收费,自费读研,监督机制的健全,阻击“灰色歌谣”,明星效应,清明节祭扫黄帝陵,农村孩子“望学兴叹”,洋节热,杜绝低俗新闻,一元钱感冒药问世,网上官司,学校收费“一费制”,解决交通拥堵,向网络病毒开战,蓝领灰领走俏社会…… (四)立意示例: “理性看待热点”“用自己的眼睛看热点”“敏锐感知社会热点”“对社会热点不要漠然视之”“社会热点是社会的晴雨表”“不要盲目追热点”“以积极心态面对热点”“以冷静心态看待热点”“把握热点,把握生活”“换个角度看热点”“环球同此凉热”“热点折射了什么”“敢于直面社会问题”“马加爵敲响了警钟”“心理建设刻不容缓”“神五飞天振奋了民族精神”“非典带来的不仅是祸”“孩子们祭扫烈士墓的笑声说明了什么”“病毒乃乘虚而入也”“是真的高学历人才过剩了吗?”“沙尘暴为什么卷土重来?”“拆了名人故居,就是挖了城市的眼睛”“科学本是双刃剑”“灰领不‘灰’”“热土·热点·热度” (五)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 1、把试题供料中用于提示的几个社会热点逐一写一遍,造成文意欠集中。 2、陷于某一热点之中就事论事,没有展开,使文章欠缺广度和深度。 3、不善于运用材料增强文章的丰富性,不善于运用论证方法增强论述的力度。 七、例文分析 第一篇: 分别视之,区别待之 魏其 火热的年代,发展的热土,势必涌现很多热点。一片死水断然产生不了多少热点,热点多,是社会生活丰富多变的反映。世人在热点面前成熟的心态,更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理性面对热点,分别视之,区别待之,这是社会心态成熟的表现。 不应忘记过去对国人的嗤笑:一个人仰首望天,于是一群人跟着仰首望天;街头有点什么动静,立刻围得水泄不通看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