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诗歌教案 诗歌的教案篇一有多少个星辰醉心其间 挥一挥手 又怎能抹去 这不绝如缕的眷恋 哪怕今后的风景更美更好 我都无法轻抛过去 一展笑颜 尽管人生告别寻常事 真告别时 却又难说再见 时间如流水般飞快,转眼间,你我将各奔东西,募然回首,思绪般的记忆已荡然无存,怀念你清脆的声音; 怀念你矫健的身躯; 怀念你神采飞扬的面庞,怀念我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歌教案 诗歌的教案篇二1、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2、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一、课堂学习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你理解“人琴俱亡”的含义了吗? 2、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 3、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 “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他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为什么? 二、课外拓展:结合材料探究魏晋风度 材料一:《伤逝十二》郗嘉宾(郗超)丧,左右白郗公:“郎 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 材料二:《雅量谢公》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八十万秦兵作战,这一战关乎国家危亡,大胜后派人急来报捷。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看完后若无其事的继续与客人慢慢下棋,客人问起也只淡淡地说小儿辈破大敌了。——这一战关系到国之兴亡、家之存绝,谢安不可能真的无动于衷,只是越是激动的重要时刻越平静,才是超脱的风度。 明确:《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结合其余十八篇来看,《人琴俱亡》作为其中一篇还是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所以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敬很悲痛,却还是要强自抑制。 二、课后学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乙)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硅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1、给下列字注音 猷()笃()恸()舆() 2、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子敬素好琴()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乃英雄也() 3、用现代汉语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加点字的意思要力求译准。 (1)语时了不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索舆来奔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便径入坐灵床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植有一首《七步诗》,和(甲)文都是写 的,请你把它工整地写在下面。 5、(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乙)文中的魏武就是曹操。文中的他是怎样的形象? 诗歌教案 诗歌的教案篇三诗歌比较鉴赏专题 ——思想感情类比较 一、导入 古人读诗特别注重以诗论诗,有了比较,就能对诗歌有更深刻的认识。从2005年高考,命题人就将比较阅读引进到诗歌鉴赏中,考查大家阅读、分析、比较、评判的能力。这一变化成了诗歌鉴赏主观题命题的新亮点。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从思想感情的角度来探寻一下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的答题策略。 二、明确概念(怎样考) 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 (一)比较原则 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 (二)选材类型 1、不同诗人相同内容的比较(出现频率最高) 2、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例1:2005年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对比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3、同一诗人相同内容的比较 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激昂向上) 病 马 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抑郁低沉) (三)设题角度 1、意象、意境比较 2、语言赏析比较 3、手法、技巧比较 4、内容、情感比较 对于这四个角度,前三类我们已经在前面的学习中有所提及,今天我们就现在正在复习的思想感情的比较类试题的答题作以引导。 三、典例精析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宋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注]虚堂:高堂。 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解析(怎样答): (一)对于古诗的对比阅读,必须解决一个认识问题: 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 1、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 2、是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较”这一程序。 因此,工夫都要下在读懂诗歌上,下在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上。 (二)答题思路 点拨:解答要领: 1、审情题目要求,找准比较点。 2、找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的字眼、词语、句子。(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中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把两首诗中能够传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找出来。) 3、由果寻因。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这道题属于同中求异。所写内容相近,作者不同,意境、情感有别。都有独坐,但心境不同。 (三)答题步骤: 1、先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整首诗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感情。分析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抒发的(主要是诗歌中的意象)。 参考答案: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要根据不同作者不同诗句道出不同心境。 五、实战演练 1、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 ⑴侍御:官职名。 ⑵通波:水路相通。 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⑷两乡:两处地方。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注] 郭里:内外城之间。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两首唐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这里要求比较赏析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扣住王昌龄诗歌中的“不觉”、“一道”、“何曾”等词细心品味,就会把握诗中表达了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扣住严维诗中的“秋”、“寒鸦”、“水悠悠”等词反复品味,就能理解到诗中表达的孤独、寂静、空虚的思念之情。 2、湖州歌(其六)南宋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注] ⑴燕云:指“燕云十六州”,包括现在河北、山西两省北部的广大地 系北宋末年打算收复的北边失地。这里代指北方地区。⑵大江:指长江。 ⑶悠悠:形容水滔滔。这句借江水东流伤感地喑喻亡国大局已定,无可挽回。 ⑷目断:看不到。 ⑸四百州:指南宋统治下的府、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州”,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故称为“四百州”。 对比问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试题解析:这道题也是课外诗句与课内诗句的对比,所不同的是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境遇不同,描写景象虽然相同,但表达的感情却不同。汪元亮的的诗是一首写景诗,但景中含情:身处南宋灭亡之时,自己又被押解北上,看到“大江东去水悠悠”,看到“夕阳”、“寒鸦”,却渐渐看不到“东南四百州”,怎能不产生悲痛心情呢?苏轼的诗是一首怀古诗,面对大江,想起了历史上的一个个英雄人物,都已不复存在,不由产生感慨。 参考答案:“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六、结束语: 今天我们从思想感情的角度复习了诗歌的比较鉴赏。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著名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可见,比较不仅是文学鉴赏活动中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人们认识和鉴别事物最有效的方法。今天的这堂课教给大家的不仅是一种鉴赏诗歌的方法,更是一种生活中理解思维的办法,希望大家能用这种方法在以后的人生中继续去了解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课后巩固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苹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试题解析:两首诗都是写景诗,两诗的后两句的描写对象都是荷,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不同,两诗中写荷花“相倚恨”、“暮犹怕热”,都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前一首诗中荷 “背西风”的原因是“相倚恨”,荷有恨其实是诗人有恨,后一首诗中写荷花怕热,因而“低面深藏碧伞中”,写得活泼有趣,表露出了怜爱喜悦之情。 参考答案:前一首的“绿荷”有 “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比较两首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答案:高诗写景,表现将士归来、胡马北去的和平宁谧;写笛声,表现盛唐豪情和些许怀乡之情。李诗写景,表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写笛声,表现怀乡的迷惘和悲凉。 七、做题方法小结 (一)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2、找准切入点。或从标题入手,或从作品中所选取的物景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词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句入手,或从作品中带有色彩的词语入手,或从作品中的议论抒情句入手,或从作者生平情况以及艺术风格入手,或从注释入手。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4、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 5、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要点齐全。 (二)要注意的几点 1、明确题干要求 2、分析相关内容注意 (1)在背景中理解文本,在文本中推敲语言。 (2)分析思想感情不能脱离内容孤立分析,内容凸显情感,景物孕含情感,在对内容的比较上引出思想情感的不同才水到渠成。 (3)了解诗人所处时代,以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经历.思想和艺术风格。 3、精心组织答案 (1)应明确鉴赏的文体归属,(2)应知晓鉴赏的角度和内容,(3)应掌握基本的表述格式。 4、形成文字 (1)只要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故应扣诗歌本身来阐述。 (2)紧扣要求。要看清比较鉴赏的内容及要求,依照要求作答,不可节外生 枝,答案尽量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要点要齐全,不能遗漏,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 (4)认真推敲用语,答案力求表达流畅,用语要准确.简明.规范。 (5)注意表述严密,条理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