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17年积累1000多案例,分析如何在小学阶段养成受益终生的学习习惯

[复制链接]


本文源自小多教育讲座分享,由小多少年时原创

主讲人 | 谢刚 笔录整理 | 杨萨萨



各位家长晚上好。我是谢刚,在美国加州从事学校心理学工作,主要负责教育心理的测评、诊断和咨询工作。在工作17年中的1000多案例里面,大于85%的都是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而造成的学习问题。


所以,非常荣幸今天有机会跟大家分享工作中的观察,探讨一下怎么样让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受益终身的学习习惯。希望大家在结束后能记住一到两点,有些启发,可以运用到生活中。


智商并不决定学习的结果


我们做学校心理学工作的,第一步都是做测评。当孩子在学习上有任何问题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工具是智商测试。


所以,当初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以为自己找到了预测学习的最简洁的途径。通过两个小时的智商测试,我可以把孩子的能力,哪个地方弱,哪个地方强,全部给家长列出来。可很快我就发现,很多孩子在智力上没有任何问题,在班里却学不好。


我曾在业余时间帮一家心理公司做智商研究,碰到一个七岁聪慧过人的小姑娘,一对一智商测试结果高达140以上,同龄孩子里这样的小孩不到1%。父母却提到她在二年级的班上常被老师批评不专心。


我立刻断言:“她肯定什么都懂,老师讲的东西对她没有吸引力。智商这么高,跳级啊!”但父母兴奋地找到学校时碰了一鼻子灰:“跳什么跳?二年级要做的功课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呢,转到三年级肯定跟不上!”现在想想,自己对智商的盲目崇拜真的很惭愧。


后来发现,智力会帮助学习,但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只是一方面。学习的“硬件”,比如记忆力,理解力,词汇量等,其效果容易看得到;但无形的“软件”,影响着硬件能发挥到什么程度。


近五六十年,教育心理学界的研究,特别是很多关于双胞胎的研究发现,智商的75%左右是由基因决定的。


美国的特殊教育法规定:每三年要对所有有特殊教育的孩子进行复测。我在工作中有机会每三年重测同一个孩子,这17年中有200多例是复测,6岁、9岁、12岁、15岁智商的测试结果确实非常一致,差距上下浮动不超过25%。


可是,同样智力条件下的孩子,最后学习成绩能够达到的程度差别太远了,这就是后天的软因素决定的。


后来慢慢发现,美国小学的成绩单关于“行为、学习技能”等软因素的内容占到每学期考核标准的40%左右,还有校区把标题直接换成“成功的习惯”,其重视不无道理。

成功的习惯


美国学前班(Kindergarten)的成绩单中包括

>>>>专心听讲

Listens attentively

>>>>做事独立

Works independently

>>>>遵守指令

Follows directions

>>>>做事时注意力集中

Stays on task/attention is focused

>>>>按时完成并交上作业

Completes and returns homework

>>>>有效利用时间,努力做好作业

Displays effort and uses time effectively to produce quality work

>>>>遇到困难尝试不同方法去解决

Approaches challenges using a variety of strategies


六年级又加上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Actively engages and contributes to learning

>>>>需要时会寻找帮助

Asks for help when needed

>>>>做事有条理, 作业质量高

Organizes self and uses time effective to produce quality work

>>>>学习努力

Demonstrates effort in academic work

>>>>显示独立、恒心和主动性

Demonstrates independence, perseverance and initiate


其实,这些和国内中小学要求非常相似。

最近六十年的教育心理学在研究什么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而品质又对生活的道路起决定性的作用。学习不是到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甚至大学毕业就结束了,它是一生的旅途。


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教育,是学校里教过的知识都忘掉后,自己还保留的东西。”


我们都是成人了,可以回头想想:

  • 我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研究生期间的知识还能记住多少呢?
  • 在这个过程中,对我们现在、将来,在工作、生活中影响最大的、留下来的是什么呢?

在这里,我稍微总结一下,教育心理学在过去五六十年研究到底对成人以后的成功、成就影响力最强的因素在哪里,除了我们在媒体中常常看到的坚毅、自控力、热忱等以外,还有乐观(Optimism)、好奇心/求知欲(Curiosity)等等软因素。



哪些因素影响学习呢?根据自己的观察,我分享以下三点


孩子的个性特点;

学习态度;

时间管理等行为的习惯。


习惯和品格的形成确实受孩子天生气质的影响,其中包括适应性、挫折承受力、注意力等。还有孩子学习的能力特点,这些都需要我们去了解、接纳,并因材施教。


确实有孩子天生责任心强、做事有恒心、遇到困难心态更积极乐观。但品格的可塑性,比起记忆力、理解力等认知能力因素强得多,这些习惯的可塑性很大。像智力这些硬件的因素上下浮动不超过25%,但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品格和习惯的养成有50%是可以在后天提高的。


有些家长告诉我,孩子在六七岁时就已经开始出现厌学的现象——这个阶段是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最强的时候,怎么能厌学呢?那一定是学习的内容跟孩子的学习能力特点有很大的差距。

寻找孩子自身的特点:

听力学习还是视觉学习


传统教育模式比较强调听力理解和处理能力,但很多孩子需要其他的学习方式。


美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

  • 擅长用听力来学习的人大概占整个人口的30%
  • 65%左右的人天生需要一些视觉的帮助,像学地理需要画个图像,才能记得更清楚。
  • 还有大约5%的人需要通过触觉来学习,需要动手做才能学习的效果最好。

这17年我观察发现孩子确实各有天赋,能力特点和传统教育的要求,以及父母的期待常常不吻合,需要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多观察和接纳孩子。教育是要以长取胜而不是以短取败,花很大心力去教,不如用心去观察,先找到孩子的特点在哪里。


可以在孩子六七岁以后,试着说一个两步的指令:请把这本书给爸爸,然后帮爸爸倒一杯水。看看孩子是不是能在不重复的情况下做到,这是一个正常的听力理解的发展过程。如果遵守这两步的指令有困难的话,那在学校课堂上的理解就有困难。


很多家长可能看过下面这个学习的金字塔,Lecture是讲座这种形式的学习,不到10%的孩子会吸收的比较快,50%以上的孩子会在与别人讨论的过程中吸收理解的比较快,90%的孩子在重复教给别人的过程中他会吸收理解的最好。



据我的观察,学习上多少有困难的孩子,每个班都会有20%左右,真正达到学习障碍诊断标准的学龄儿童有5%左右,而且提供特殊教育服务,并没有办法改变有学习障碍这种现象。


提供特教服务给这些孩子,并不能改变他们的认知能力,只是换一种方式去教。阅读理解有障碍的话,听力理解也许很强,那家长就把课文在家里读给孩子听,在学校考试时,就把试题读给孩子听……


这些都可以缓解对学习的影响,帮助孩子不会对学习有负面的态度,不会厌学,如果因为学习方式或教学方法与孩子的特性不一致而造成了孩子厌学,那影响就是一生。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孩子的长处

>>>>有的孩子开车出去,对地图、路线记忆特别好,说明空间思维发展好;


>>>>有的孩子听一下曲调,就会记下来,那他的音乐思维就发展得特别好;


>>>>有的孩子词汇量特别大,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那他的听力处理能力就特别好。


哈佛心理系教授加德纳博士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指出孩子除了广为智力测试和学校教育认同的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还有多种其它智力的存在

>>>>音乐智力

Musical intelligence

>>>>运动智力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空间智力

Spatial intelligence

>>>>人际智力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内省智力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自然智力

Naturalist intelligence


孩子的天生特点非常不一样,希望我们能完成做家长最重要的任务——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特点,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学习道路,这对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

专注力特别影响学习


还有对学习影响特别大的一个天生因素,就是专注力。


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精神、注意力等才会高度集中。


正常情况下,五六岁的孩子只能够参加指定课堂活动5-10分钟,特别是如果他们觉得无趣、或者很难让他们在不具备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完成的任务。


一些研究表明,使用儿童的年龄作为一般起点分钟,可以判断他们能集中参加任务的时间:5分钟对应5岁,7分钟对应7岁等。如果是新颖、有趣的游戏活动,六七岁的儿童维持注意力长达30分钟,已经是最佳状态了。


注意力障碍对学业的影响随年龄越来越明显。


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一下,电子产品对注意力的影响。在美国有个研究对2600个孩子跟踪调查,发现他们在2岁的时候在电子产品上花费的时间,对7岁的时候的自控力、条理能力都有影响。


那孩子如果天生能专注的时间就比较短该怎么办?


在这里提醒大家七点

>>>>每天按时休息、保证规律睡眠,睡眠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专注力


>>>>减少周围分心的事物,保持一致的学习环境。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预习和复习,了解一些内容,更容易跟得上老师的讲解。


>>>>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学生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一些工具来帮助孩子,比如计时器、记事本。


>>>>学习的内容。

当孩子在学习上有困难的时候,我们的测评第一个就是要测一下孩子在阅读、数学和写作达到了什么程度,那现在的作业要求是不是太难?很多时候这是造成孩子厌学、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原因。


逃避、拖延都是孩子的学习内容和他的水平不相符所造成的,如果有这样的现象,那就需要孩子在课后补一下缺失的基本内容。要不然上课听不懂,作业做不出来,那长期的这样下去,孩子厌学就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


最害怕孩子没有求知欲


其实,我害怕孩子专注力差一点,也不怕暂时成绩不太好,最害怕他们没有求知欲。


跟他们说:“你钢琴弹得不错。”“那是我妈让我弹的。”;“你棒球打得不错。”“那是我爸爸让我学的。”


孩子也许在小学期间暂时有一些成就,可是问到“你自己喜欢什么?”就不知道。八九岁的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是最可怕的。学习的态度,强烈的求知欲是孩子的无价之宝。


不管学什么,钢琴也好,阅读也好,数学也好。孩子越往上,经历的困难就越多,越需要自己付出努力,才能前进。那经历困难时是继续还是放弃呢?学习习惯就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也是影响自己的智力能够发挥到什么程度的一个软因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韦纳博士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人对学业成功和失败的解释对情绪和动机的影响,发展了成就归因理论。一个人对自己为什么成功或失败的看法或归因,决定了他会为将来的活动付出多少努力。当过去的经历带来积极的情绪和对未来成功的期待时,这种归因系统就让人更愿意去做类似的事。


孩子为什么喜欢学习?我观察了很多喜欢学习的孩子,都是因为学习的过程给她带来了成就感,而且在学习中与家长和老师的互动中,加强了健康的人际关系。


成就感和人际关系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相反,如果这两个心理需要达不到,孩子则会逃避学习。


斯坦福心理系教授杜艾克博士研究内驱力35年,她提出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教给他们去热爱挑战,感受找到失误原因的乐趣,享受努力的过程,保持强烈的求知欲。


她建议父母注意观察孩子被什么所吸引,并及时表扬他们为之付出的努力。如果这个过程接收到的只有打击,孩子很难有强烈的求知欲,看到学习就害怕。以后上学的时间长着呢,我特别难受就是听到家长说六七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厌学了。


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情绪和态度受什么样的“理念”左右?一方面有基因的影响,另一方面来自环境。


美国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塞利格曼博士的研究表明,孩子的“得失观”在8岁左右开始形成。


三个原因决定了孩子悲观或乐观的取向

>>>>孩子在成长中常听到和看到的父母对日常生活事件的因果分析。


>>>>孩子失败时父母批评的方式。


>>>>早期生活中有负面事件反复发生,如亲近的家庭成员在自己幼年离世、父母失业等。


杜艾克博士做过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她反复把这个实验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现最后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如果孩子在学习中,努力的过程常常被肯定,常常被鼓励的话,那孩子在面对困难的任务的时候,就更愿意去尝试,愿意去付出更多的努力。


这在象棋上也非常的明显,因为象棋正式的比赛,一场棋赛六个半小时,如果孩子只是为了赢的结果去,这六个半小时就会非常痛苦。可孩子要是喜欢下棋的思考过程,就会觉得这六个半小时很享受。


所以,学习上也是一样,学习上孩子犯的错误是暴露给我们他需要再继续学习的部分。


但是,他努力的过程要常常被家长所肯定,类似“你做的笔记很详细”;或“你昨天晚上花了很长时间把这章的内容都复习了,对今天的考试确实很有帮助”。


这样的认可,会让孩子在将来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更愿意去付出自己的努力,更加有上进心。这个是常常强调过程的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心态》(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是杜艾克博士的书,家长可以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有成长的心态。


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检测

>>>>失败、被批评时是否感觉羞耻或要反击;

>>>>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时是否嫉妒并失去自己前进的动力;

>>>>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时是否有恐惧。


这些都帮助家长来调整好我们自己成长的心态,才能够帮助孩子拥有成长的心态。


刚才提到了对成人成功的预测力最强的一个因素是坚毅(Grit),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恒心。恒心加上热情,对这个事情不光有热情,而且有愿意付出努力的习惯。


宾大心理系教授达克沃思博士是研究“坚毅”的一位著名专家。她说到现在为止,教育心理学界发现唯一一个可以培养人坚毅的方式就是是否具有成长的心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