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聊天,聊起在北京的大姐王丽华,感觉她的经历很不一般。可能有六七十岁的人读过一篇叫《伤痕》的报告文学,其中的主人公“王晓华”和她很相像。 王丽华是家中老大,父亲是军人出身,解放后在保定税务局工作,之后在保定市和地委做办公室主任、市委秘书,曾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 在六十年代搞“四清”,父亲被下放到唐县,在那里做县委书记八年。母亲也是老革命,在保定上班,照看着几个孩子。王丽华在保定前卫路小学毕业。 在六十年代中期,政治运动风起云涌。王丽华的一个好同学叫张娜,她的父亲在新疆建设兵团是名高级干部。在张娜的劝说下,王丽华和张娜两个13岁的女孩子就登上了奔赴新疆的列车。 到新疆后,张娜父亲把她安排在身边,没半年时间就回到保定,而王丽华则被安排在建设兵团参加劳动。在远离家乡的边陲,举目无亲,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哪受得了艰苦的劳动!在背人的地方痛哭是她每天的“必修课”。 一晃两年过去了,她逐渐适应了建设兵团的工作,别看人不大,每天都出色完成自己的工作,还不忘帮其它队友洗衣服。父亲曾到新疆看她,她却很坚定自己“扎根边疆干革命”的热情,见面只说了几句话,就辞别了“走资派”父亲。 那时大中专学校都已不再考试招生,都是从表现优秀的工农兵中推荐上学。虽然王丽华岁数不大,但聪明伶俐,建设兵团有一个推荐指标,推荐谁去也是件费脑筋的事。 于是兵团领导要测试一下,谁脑子好使,就推荐谁去。他拿出一张图片,上面画着一个蒙长头巾的女士,站在河岸边,别无它物。试问,她怎么才能到河对岸? 于是,队员们都挖空心思开始回答:有说坐船的,有说游泳的,有说撑篙的,有说跳跃的,不一而足。只有王丽华根据图片上女士的长头巾,推测是冬季,冬季河结冰,可以从冰上走过去啊!于是,她就成了那位幸运者! 她如愿被推荐到西安冶金大学风冷专业学习。大学生活新鲜,但只有小学水平的她很难适应大学的课程。怎么办?没过几个月假期到了,她回到保定,第二天就联系保定一中的老师补课。也真难想象,一个假期时间,她竟把初中和高中的知识学习一遍,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聪明才智啊! 再次回到大学,她如鱼得水,各科成绩达到优秀。毕业分配那年,她选择进北京冶金部高铁设计研究总院。单位当年就要2人,几十人经严格测试,王丽华竟然入围了,就留北京工作了。 弹指一挥间,转眼就到了退休年龄。回想起她这一生的经历,真是很富戏剧性。在六七十年代,有多少人荒废了学业,蹉跎一生。只有勇敢的把握命运的脉搏,勇往直前的人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 #头条创作挑战赛##保定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