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即将结束,我也是如饥似渴地把《童年》这本世界名著给读了一遍。深刻体会到了十九世纪末俄国小市民阶层庸俗自私、空虚无聊的真实生活情景,以及下层劳动人民的正直、淳朴、勤劳的思想品质。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高尔基出身贫穷,在饥寒交迫的环境中,高尔基勤奋努力,自学成才,写出并发表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因此,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童年》主要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时,父亲死于霍乱,母亲带着他到外祖父家生活。在这个家庭里,父子、兄弟、夫妻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甚至为一些小事常常争吵斗殴。外祖父喜怒无常,脾气暴躁,凶狠地毒打外祖母,一次把阿廖沙也打得失去知觉。外祖母对阿廖沙非常慈爱,给他讲传说、童话和民间故事,承受一切生活压力而毫无怨言。母亲被迫改嫁,几年后患肺结核病而去世,外祖父也破产了。阿廖沙被迫流落人间,在社会上独立谋生。
回想我们,像宝贝一样被父母捧着,宠着,回家就有可口的饭菜吃,再看看高尔基,父母双亡,十一岁就到社会独立谋生,于我们的生活而言,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的幸福生活都是由革命先辈打下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奋发图强,长大后成为栋梁之材,为祖国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这就是我看完《童年》后的感想,如果想要了解高尔基,就来读读这本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