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许多看似大相径庭的论述总能引起人们的思考,由于双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不足,所以在选择时总会让人进退两难,这时关注讨论“两难”问题就很有价值了。
其实对于此类事物的讨论通常是无意义的,因为两方的论述都不存在逻辑问题,所以争论永远无法分出胜负,孰优孰劣也不会得出结论。举个例子来讲,世界上许多人都关注于生与义的取舍问题,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便有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的论述,然而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诸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是老人常说的道理。身赴大义、死得其所固然保全了名节,但同时也放弃了东山再起的机会。由此观之,生与义就是一个令普通人两难的问题,人们从几千年开始争论,至今无果,未来还会不断进行下去。
凡事都有意外出现。众多“两难”问题在特定条件下,会出现一优一劣的情况,这时如果能做出果断决定,一定有百利而无一害。比如是否应该进行改革开放,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两难”问题。一方面认为新中国刚从凋敝中恢复过来,对阶级问题仍有许多落后观念,引入外资会令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的斗争中,再次陷入困难;而另一方则认为新中国应当让人们富起来,外资的刺激便是最好的药方,划定经济特区进行尝试是足够合理的。事实证明,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40年里有了质的转变,综合国力有了极大提高。当初政府之所以能够果断做出改革开放的决定,是因为结合了中国实力、百姓需求和国家经济建设目标等多个因素,这才让这个“两难”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看似“两难”的事,但其中大部分都是由于我们自身原因造成的。比如,由于惰性,我们总会把假期作业推迟一天完成,因为贪玩,所以想放弃课外阅读时间上网游戏。这样的“两难”问题显然没有纠结的必要,只要从本心出发,充分考虑自己的目标,一定可以轻松得到答案,而不是白白浪费时间。
这个有价值的“两难”问题,是我们人生路上的一个岔口,通常情况不必改变行进方向,最后也不会有太差的结果,但当其中一条走向相反方向时,就定要三思而后行,因为此时的选择才是真正让人两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