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年九年级化学教学教案五篇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具体探究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触化学的魅力、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情、探究之欲。 【教学难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视频录像、拓展教学内容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 2、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书写“变化中学、探究中学”后晾干)、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学生准备: 收集一些常见或不常见的材料、用品、食品、药品等实物和相关的说明书、商标等,以及相关的现代高科技信息资料。 【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实验展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 2、教学步骤: 3、活动与作业: 请你参考下列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或自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查询相关材料或自主上网搜索(可参考课件)、,完成一篇小论文或自办、合办一期小报(报题目自拟,突出个性、特色)进行交流: ①有关化学学科形成的历史 ②化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举例 ③探索学好化学知识的方法 ④你最感兴趣的化学前沿知识 ⑤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化学知识 ⑥其它(自拟) 【点评】 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更可贵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 2022年九年级化学教学教案五篇二【学习目标】 1.掌握Al2O3、Al(OH)3的两性。 2.掌握Al(OH)3的制备方法。 【学习重点】 1、Al2O3、Al(OH)3的两性。 2、Al(OH)3的制备方法。 【新授知识】 阅读教材57—59页 1.氧化铝 (1)物理性质:Al2O3溶于水;熔点,能有效地保护内层金属。 用途:氧化铝是的原料,也是一种较好的材料。 (2)化学性质: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改成离子方程式。 Al2O3和HCl, Al2O3和NaOH, 结论:Al2O3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强碱反应,因此Al2O3是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既能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又可以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氢氧化铝 【讨论】 在硫酸铝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然后将溶液分为三份 现象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一分中加入盐酸 一份中加入NaOH溶液 一份中加入氨水 氢氧化铝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①与酸的反应 ②与强碱的反应 结论:Al(OH)3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强碱反应,因此Al(OH)3是氢氧化物。 ③Al(OH)3的不稳定性 Al(OH)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 1.能否用氧化铝制备氢氧化铝?为什么? 2.如果实验室用Al2(SO4)3与碱反应制备Al(OH)3,选择NaOH溶液还是氨水为好?为什么? 【限时作业】 1.下列关于Al2O3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制耐火材料B.铝制品耐用的原因是表面被氧化为Al2O3 C.Al2O3易溶于氨水中D.Al2O3易溶于KOH溶液中 2.下列既能跟盐酸反应,又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物质是() ①Al2O3②MgO③NaHCO3④Al(OH)3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把少量金属钠投入到足量的氯化铝溶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析出金属铝B.产生白色沉淀C.产生红褐色沉淀D.产生无色气体 4.某无色透明溶液能与铝作用放出氢气,此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Cl-、SO42-、Na+、K+ B.K+、ClO-、Na+、NO3- C.HCO3-、Na+、NO3-、K+ D.NO3-、Ba2+、Cl-、NH4+ 5.两份铝屑,第一份与过量的盐酸反应,第二份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产生氢气的体积比为1:2,则第一份与第二份铝屑的质量比为() A、1:1B、1:2C、1:3D、1:4 6.将0.1molAl投入到3mol/LNaOH溶液100mL中,充分反应后,再滴加1mol/LH2SO4溶液120mL,最后的结果是() A、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B、溶液的pH C、溶液的pH>7D、再加入NaOH溶液会产生大量沉淀 2022年九年级化学教学教案五篇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教学模式】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利用电脑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实验导学探究原理 (过渡)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仿照这个着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听故事、思考问题: 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 抢答有关问题。 连接装置,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观察记录分析讨论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原因。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分析讨论 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 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 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2、没有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形成归纳总结概念: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观看课件 播放课件空气的成分测定 观看思考 通过课件,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测定的认识 收: 分析讨论 合: 得出结论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 总结 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 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 2022年九年级化学教学教案五篇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溶解现象,从微观的角度了解溶液形成的两种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现象。 ⑵、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溶剂。 ⑶、了解乳浊液的形成,知道几种常见的乳化现象,并能简单地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实验介绍和思考,学会对实验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⑵、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和“乳化”的区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叙述】同学们喝过糖水吗?尝过盐水吗?他们有什么味道?为什么他们和清水的味道不一样呢?因为糖水和盐水中溶解了糖和盐。今天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溶液的形成 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糖水的形成 【回忆思考】 生活中大家都喝过糖水,糖水是怎么形成的?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过程吗? 【总结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教师可以简单的介绍这些实验。) 活动二: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讨论交流】 生活、生产中你见过哪些有关溶液的用途?(化学实验中在溶液中反应可以加快反应;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医疗过程中的注射现象;鱼池中的鱼较多时用喷泉的形式增加含氧量等。) 2、乳浊液的形成 活动三:认识生活中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 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回忆生活中使用洗涤剂的过程,讨论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 【总结交流】 共同总结乳浊液的概念,了解生活中的乳化现象。(用洗涤剂清洗油污) 活动四: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 根据教材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讨论“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有什么区别? 【师生总结】 “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扩散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当中所形成的混合物,而“乳浊液”则是一种液体被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并不聚成较大的油珠而存在于水中所形成的一种混合物。“溶解”与“乳化”是一种过程,具体区别如上。 3、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活动五:探究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实验设计】 学生根据教材第30页“活动与探究”内容,设计实验。 【阅读教材】 学生阅读教材中第31页的内容,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扩散”和“水合”过程。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思考练习】 完成教材第33页中的“习题”内容:第1、2、3、5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 学完本节课,我们知识了哪些内容? 【拓展资料】 教材第31页的“资料”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教材第33页“习题”第4题。 2、教材第32页的“家庭小实验”。 2022年九年级化学教学教案五篇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价格、资源、回收等; (3)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铁片、酒精灯、绿豆粒大小的焊锡、锡、铅、火柴等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 展示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飞机、坦克、轮船等)。 介绍: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设问:看到这些实物或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感想如: 1.想到金属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 2.感到金属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 3.想要知道它们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 4.想知道制造不同的东西根据什么选用金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