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孤独的滋味
孤独是一杯清香而又浓郁的茶,浅尝则能体味它的沁人心脾,喝多了只能感受它的苦楚。——题记
自小便不是一个甘受孤独的人,却总爱以旁观者的身份躲在一旁,冷眼看待这个精诚团结而又尔虞我诈的社会,在此时的我的眼中,一切的风风雨雨,点闪雷鸣,不过是戏台上的一幕幕,此时的我,在享受着孤独。
然则我没有桃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平淡,我害怕孤独,我害怕成为荒岛上的鲁滨孙。孤独,此时如同无形的黑网,束缚我的心智,我的思绪,最后,可将我打入无尽的深渊。
孤独是什么滋味?
孤独是酸的,当孔子一次次感叹圣人不出,世之伦理礼仪尽失时,他是孤独的,他的心是冷寂的;当陆游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绝笔时,他是孤独的,他的心是黑暗的,当辛弃疾感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时,他是孤独的,他的心是沉寂的。当三闾大夫拨发行吟“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是孤独的,他的人是悲愤的。
孤独是甜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陶渊明的乐趣不是为外人道也。“雁雀安知鸿鸽之志哉”的陈胜的志气高昂,“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的热血沸腾。“以笔为刀枪,刺向黑暗的心脏”的鲁迅志气风发。
孤独是酸的,他却使人耳清目明,“不获世之滋垢”,出淤泥而不染,唱响那人间正气。
孤独是甜的,他却令人不为世人所解,“微斯人,吾谁与归?”一代的英雄泪满巾“含恨而逝*”
我更愿说孤独的滋味如同那酒的芬芳。
浅尝辄止。能如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吸收那些陇之劲气,倚剑独立,傲视那“八千里路云和月”。
烂醉如泥,则只如那阮籍,自欺欺人,只能令人辨不清东西南北,在自己设的八阵囹中来来往往,却无法突破。
呵,孤独!你可以让人闲神定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敏锐察觉姜菩众生喧闹声中掩藏住的蛛丝马迹,却也能令贾谊、屈平之辈受尽煎熬,郁郁而终。
孤独的滋味,是甜?是苦?只有领略的人个中知其味。
解析试题分析:
一、深挖滋味的内涵。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如能扣住“滋味”的深刻内涵,掘而深之,那文章的立意就会高人一筹。如:《棉花糖的滋味》,作者不仅写出了棉花糖本身的甜甜的滋味,更难得的是棉花糖的滋味还寄托了对阿姨的怀恋和时刻提醒我我也要像阿姨那样,尽我的能力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二、力求新颖,发挥补题创意。在半命题作文的写作中,要使自己的补题富有新意,一是要善于拓展思维,让思考的触角伸向不同层面;二是要善于把握题目的引申义,学会从“深”处或“高”处补题。《__的滋味》这一文题,如果匆匆填上“咖啡”、“中药”、“甲鱼”、“黄瓜”,且只是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如能扣住滋味的深含,掘而深之,写出《打工的滋味》《得奖的滋味》《当干部的滋味》《掏污水沟的滋味》,则既深又新。再进一步,如能逆向填题:《作弊的滋味》——心惊肉跳,《说谎的滋味》——惶惶不安,《挨批的滋味》——打翻五味瓶,则文章的新鲜度、吸引力就更不同凡响。求新的愿望当然值得鼓励,但不能为求新而求新,那样反而会弄巧成拙。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