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我喜欢那些静静的,和谁也不争的学生,我认为他们爱的是“学”,而不是“比”和“争”。(摘自一中学教师博客) (2)作文课上,我们写下了这样的话,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摘自2007年春晚民工子女朗诵节目) 以上两段文字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
答案参考例文: 学习不是为了竞争 学校邀请我给新生作入学教育,报告结束时,有学生提问:“我们应当怎样学习中国文化,在面对台湾、香港学生或外国学生时,我们怎样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这个学生的表达不够准确,他的意思,可能是以后去境外或是参加国际交流时,应当怎样体现中国文化的学习优势。我不觉得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更何况不能鼓励学生这样思考问题,于是坦率地说:“为什么要"竞争"呢?人家并没有要与你"竞争"啊?你为什么没想到可以向所有的人学习呢?我甚至认为你可能需要得到他们的帮助呢。如果以后你有机会参加那样的交流,以你目前的态度,我相信,你可能没有什么优势。” 我说的这些,他不一定懂,场上很多同学也会纳闷,也许他们要过很长时间,经历很多困惑,才会明白:学习是为了完善个人,不是要去压倒谁;带着竞争的目的,不可能有学习的愉快。 我在学生的作文随笔中看到他们一口一个“学习竞争”时,我很忧虑。学习是为了开启智慧,以解蒙昧,这是一种幸福享受,是一件乐事,学生只知“竞争”而不知“合作”,不可能体味学习的愉快,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出息的。把学习当作一场追名逐利的赛跑,必然苦不堪言,而且贻害终生。 在学校里,我喜欢那些静静的,“我和谁也不争”的学生,我认为他们是真正的学生,他们爱的是“学”,而不是“比”和“争”。那些热衷当学生干部的,在学生中急于出名的,处处争强好胜的,一般总会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无聊的争夺。我厌恶教育界那些驱赶学生参加学习竞争的言论。一些校长和教师,没有智慧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之美学习之乐,却试图诱导学生“你追我赶”以制造个人教学“实绩”,这样的情形,很像竞技场边下注的看客。我不太愿看“金牌争夺战”,总是担心会被移用到教育界来。学校可不是斗兽场。 我特别不能理解的,是一些家长和教师以名利诱惑学生去“拼搏”,而不是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记起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学校开运动会,跑3000米,到了最后两圈,学生老师站在跑道边,齐声高喊:“加油!加油!”我站在跑道另一处,对每个跑过的学生喊的是“慢慢跑,听我的,慢慢跑”。有老师学生不理解,问:“你什么意思啊?”—什么意思?什么意思也没有。学生健康重要,明明已经精疲力竭了,当然要放慢速度,“加”什么“油”?难道他是一台机器?一台你们可以操控的机器?我不会让学生这样去拼命,来为我的班主任工作总结增加一行字。 不得不说,一些教师,直到退休,对人生的理解,仍然稀里糊涂,虽然终生从教,对教育始终误解曲解。比如,他总是要说,“当年我教的班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班上出过竞赛一等奖”……他一生都在和别人“比”,他的心永远不平静,他不能让别人超过他;如果别人水平比他高,他没有实力超越,就心生忌妒;别人工作做得比他好,他不是见贤思齐,而是找一切机会贬损他人,放几支暗箭;别人并没有和他争,但他心里一直有个“对手”、“参照物”甚至“敌人”;如果他实在望尘莫及,就希望对手犯错误……这是很可怕的事,因为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的学生。但是,最终吃了不必要的苦头的,受了损害的,毕竟是学生。 在报告厅,看着满场的高中新生,不由得有些忧虑:他们将会遇到什么样的教师呢?如果他从义务教育阶段,就是个处处争强好胜的学生,他的未来会有幸福么?为了出人头地,用这么宝贵的年华去东张西望,是对教育的浪费,也是在糟蹋生命啊。 本文有以下两个优点:一、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开头以“我给新生作入学教育,报告结束时,有学生提问”引出下文,论证“学习不是为了竞争“这一观点;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内在的本质,从而丰富了材料的内蕴,形散而神聚。正反对比,深刻透辟。二、底蕴深厚,深远蕴藉。文中”把学习当作一场追名逐利的赛跑,必然苦不堪言,而且贻害终生。”这一思想和观点论证充分,使文章有了宽广深厚的人文魅力,增添了浓烈的诗意、厚重的内涵。这种写法,增加了文章的文学味道,体现的既是写作的功力亦是人生的境界。 解析试题分析:两则材料可以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观点:学习不是为了竞争。可据此构思写作即可。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