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复制链接]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一群企业高管前往青海攀登岗什卡雪峰,有人问他们为什么要去那里,回答是:“亲近自然,逃离城市。”他们来到雪峰下向上攀登,一路攀登一路用微博直播。他们最终登上山顶,置身雪域绝美风景之中,这时有人发了一条微博:“山顶风光真美,极目远望,莽莽苍苍……周围坐着十来个男人,每人都在低头看自己的手机,偶尔抬头,大家都会心一笑。”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不得写成诗歌),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无处可逃
一次标榜“逃离城市”的登山之旅,变成了一场微博直播秀,“登上山顶,每人都在低头看自己的手机,偶尔抬头,大家都会心一笑。”从这里我看到了人类一种“无处可逃”的困境:一方面是逃离城市,一方面是逃离自我;前者是因为城市喧嚣,后者是因为精神荒芜;前者是身体的避难,后者是灵魂的投诚。或者说,面对城市机器的压力,人们的心灵无处安放,便一头扎进网络的虚拟世界,无处可逃!
这不禁让我想到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写的,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
或许八十年前的赫胥黎也无法预料到,现在人们所崇拜的已不仅仅是使他们丧失思考的工业技术,而且是使他们从此丧失自我的信息技术。无论身在繁华的都市,还是高寒的雪峰,人们逃离真实的生活,而“私人定制”自己的虚幻生活,通过网络、手机接受或反馈经过修改和润色的对话交流,各自向对方呈现出自己想变成的模样,随时删除或拉黑我们不想要的信息和名单……
QQ跳动不休,微博刷新不断,联系越来越多,名单越来越长,我们在排队时,等红灯时,等车时,就餐时,聚会时,旅游时……我们见缝插针地掏出手机体验着分享和发送的快乐,仿佛自己就是信息汪洋大海的中心,却不知我们早已被裹挟而成为沧海一粟,身不由己。因为我们联系越多,就越会丧失独处的能力——一种与外界隔绝,集中反省自己思想的能力——就越是感觉不到我们自身的存在,更何况这种联系还是戴着面具的联系呢。奥威尔说,戴着面具时间长了,脸就会按照面具长起来。
因此,重要的不是“逃离城市”,而是“逃离手机”。让我们找点空闲,看看傍晚天空的麻雀一窝蜂地飞来又一窝蜂地飞去,然后发发呆;让我们找个机会,和身边的人面对面地说说话,哪怕结结巴巴;让我们读一本心仪已久的书,读读停停想想,让飘逝的灵魂归位,找回真实的自己。就像一句话说的那样:“不论iPhone因为什么而震动,都不如此刻你的眼神交流更有价值。”

解析试题分析:
审题时可以思考以下问题:①企业高管们为什么要逃离城市?②为什么选择攀登雪峰这一形式?③一路攀登一路直播的原因有哪些?④登顶之后为什么放不下手机?⑤“城市”和“雪峰”是否有象征意义?
审题时的“追问”有助于深入领悟材料内涵。材料的人物是“一群企业高管”,所以难以从不同人物的角度立意。考生可以从材料的自然语意层次的角度立意。材料可以划分为四个语意段,分别可以对应如下立意:
1.攀登雪峰,亲近自然,逃离城市
自然是人类精神的栖居地。
2.一路攀登,一路直播
①分享美,是一种快乐。
②对于自然,距离的接近未必就是亲近,全身心融入才是真正的亲近。
③一旦沦为喧嚣生活的奴隶,心灵便难以得到安宁。
3.置身山顶,风光无限
①美常存于高处。
②登高方能见美。
4.不去赏景,低头看手机
①一旦成为习惯的奴隶,就难以获得灵魂的自由。
②没有欣赏美的能力,必然错失绝美的风景。
从材料整体角度看,则可以有如下立意:
①束缚不除,天地之大,无所遁逃。
②被喧嚣的世界裹挟,心灵难以回归真正的宁静。
③更重要的是宁静内心的回归,而非外部环境的回归。
④自然不是逃避喧嚣的圣地,心远地自偏。
⑤科技(现代文明)对人类交往方式、思想感情和观念意识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在充分肯定其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应对其负面影响保持一种审视与警惕。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