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复制链接]

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寺庙里的两块石头在小声交谈。铺在地上当台阶的一块石头向被雕成佛像的另一块石头抱怨说:咱俩从一座山来,瞧你现在多风光,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跪在你脚下顶礼膜拜。我怎么那么倒霉,每天被人踩来踩去。被雕成佛像的那块石头略一沉思,慢悠悠地说:老兄,别忘了,进这座庙时,你只挨了四刀,我可是挨过千刀万剐呀!
阅读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一:他,牢牢地抓着土地
认识他,是从一句诗来的:“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那时候我想,他一定是一位忧郁的诗人;记住他,是从另一句诗来的:“活在这珍贵的人间。”那时候我又想,他一定是一个乐观的家伙。
可是,我都错了。
可是,我从此开始疯狂迷恋他的诗歌。一家书店接着另一家书店,我满大街地寻找他的诗集――可是,一本也没有找到。
很久之后的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最终见到了它。
命运实在是一个高明的玩笑家。当我怀着虔诚的心第一次打开那本诗集时,没读几句我便丢开了。我被震颤了一下。以前看到的那些,不是伤春悲秋,便是感时伤世,甚或忧国忧民,我只须跟着诗人们或“出乎其外”或“入乎其内”地循着景入情,借着物伤怀罢了,怎么我就这样被一首首小诗给“震颤”了呢?
我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他的诗。激情,还是狂热?爆发,还是冲撞?疯狂,还是粗野?放荡不羁,还是浴火重生?这是一个颇为难下的定义,思来想去,我想到了一个词:原生态。
他的诗,犹如土著居民跳起的舞蹈,犹如垂死老者最后闭上的双眼。他狂放时如红日喷薄而出,他绝望时如死水寂静无声。
我一直奇怪于这样的力量,疯狂地在他的诗歌中搜索,最后,也不知是谁,告诉了我两个字:“麦子”,没有任何一个词比“麦子”更频繁地出现在他的诗中。
我刹时间明白了他的力量,他的力量来自土地,来自自然。
最原始、最基本的生命,蕴涵了最强大的力量。他的诗的力量让我一读便战栗,却打死也不松手,紧紧地拉住我的同时,又将我远远地踢开。
这就是土地的力量,没有人能离开土地,也没有人能阅读完土地。
世界上有两个地方是我们所不能触摸到的,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底。
它们神秘,毫无形态,这,正是他的诗。
有时,他的诗语无伦次,毫无逻辑,可是不知为何,你就被它震撼了。因为他是一种最原始的喊叫,发出最高贵的声音。
他打破了语言的装饰性,打破了优雅之美,如同土地赤裸裸地出现在世人面前,用天马行空的思维写诗,用原始语言写诗。
他不是顾城,想到自己的黑眼睛和任性;他不是卞之琳,想到自己窗外的风景;他不是北岛,想到自己高尚与卑鄙的回答。他只说:“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
就这样,他喊出了生命的激情,给了诗歌一个加速度,冲击开所有人的心。
我常常想,他就是土地的儿子,用土地的声音轰击我们。面对土地,我们是站着的,而他,却是躺着的――他爱土地,他就爱麦子,他用爱麦子来爱土地。
是的,他就是海子――被人“踩来踩去”,也被人“顶礼膜拜”。
魅力点评
文章呈现出作者丰厚的阅读积累和思辨能力。作者以“辩证”的视野去解读材料,并且寻觅到了自己的写作“点”――通过对一位有“争议”诗人的阐述,表达了“我”对他的赞美和敬仰,表达了“不同的价值观产生不同的认识”的道理。
如果没有对“海子人生”的了解,如果没有对“海子诗歌”的酷爱,如果没有对“海子思想”的揣摩,那么就不可能有这样的介绍和阐述――阅读的积累是作文的“土壤”、“基石”。
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能够把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与自己的“阅读”作了一个恰当的链接。
文章语言、思维呈现出许多闪烁的火花:“世界上有两个地方是我们所不能触摸到的,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底。”;“给了诗歌一个加速度,冲击开所有人的心。”
“寓言性材料”作文最犯忌的是简单图解“材料”,或用一个低劣的故事诠释“材料”。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寓言性材料”作文。面对这一类材料,我们审题的第一要义是解读材料所包含的“寓意”。一般来说,一则材料中包含着一个主要的、核心的含义,也就是这则材料的“主旨”所在。当然,“多角度”解读材料,也是考场作文中提倡的和允许的。
既然材料只具有“一个”主要的、核心的含义,那么,我们首先要把这个含义弄清楚。就像在水面上投入一块石头,落水处只是“一点”,但是溅起来的是“四射”的水花。如果我们连这个材料的“主旨”都没有明白,就急着要“多角度”了,这样的话往往会偏离或远离材料所包含的“寓意”。所以,对“寓言性材料”的审题切忌见其“一隅”而忘其“一屋”,只凭第一感觉,乱抓一个“点”,就匆匆“下笔成文”了。
那么,上面的这段材料的“寓意”是什么呢?
它主要的、核心的含义应该是:只有经历磨难的历程,才有可能换来精彩的结果。涉及的是“过程和结果”的关系――这是它所包含的“一点”。
围绕着这“一点”,我们可以“四面开花”:不能光关注他人的结果;有怎样的过程就有怎样的结果(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位置的不同不等于价值的不同,(“台阶”“佛像”都风光);认识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