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变通的魔力
有个鲁国人举着根长竹竿进城门,竖着拿横着拿都因太长而进不去。请教一位老者,老者说你把竿截短不就行了。照做之后果然进去了。故事告诉我们,二人拘泥于固有思维,缺少“变通”,把易事变难了。可见,方法的变通十分重要,我们一定要学会变通。
为什么要学会变通?因为人生中有许多需要变通之处。宋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哲学家说:“矛盾时无处不在的”。如果我们不会变通就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就会感到处处“山重水复疑无路”,如果学会变通了,就会顿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为变通具有无穷魔力。
鲧不知变通,总是以“堵”的方法治水,因此使本来没水的地方也治出了水来。结果被舜帝杀掉。而大禹则进行了变通,采用“导”的方法,疏浚河道,顺其自然走向,导流入海,终于平定水患,奠定九州。
子路不知变通,死守“君子死,冠不免”的训条,与敌人交战时帽子带开了,他为了保持形象,马上系帽带,就在此时,被敌人砍成了肉酱。据说他的老师孔子听到噩耗,马上倒掉了厨房的肉酱云。
司马光僵化保守,不知变通,彻底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一切“照过去方针办”,从而使大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情形更加严重,只过了几十年,北宋王朝就寿终正寝。
建国后,中国死守苏联的经济模式搞建设,不知变通,终于使经济陷入了死胡同。加之其他原因,使国民经济几乎达到崩溃的边缘。
可以说,不会变通,就会失败;反之,就会成功。
斯巴达克懂得变通:被围于维苏威火山上,罗马帝国的三千精兵把山团团围住,74名起义奴隶眼看就要全军覆没。斯巴达克看到山上有许多结实的野葡萄藤,灵机一动,用其结成绳梯,夜间顺藤而下,杀入敌阵,大获全胜,起义军转危为安。
赵武灵王敢于变通,抛弃了不利于战斗的宽袍大袖的服装和笨重的战车,改用“胡服骑射”,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度成为三晋地区的霸主。
秦孝公敢于变通,任用商鞅变法,革除封建领主特权,奖励耕战,使人人尽力,国力大增,从而使本来偏僻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首,最后一统、天下。
邓小平坚持变通,大胆进行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用了二十几年时间,中国的综合国力就达到世界前列。最近,联合国因中国经济状况好转已取消了对中国的粮食援助。
可见,难办的事情一变通,就会峰回路转,别开生面。但是,变通并非乱变、胡变,是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的,这样才能“通”,因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建国后的许多做法如“反右”、“文革”等等都使我们受到了惩罚,无端的耗费了许多,丧失了二战后的难得的发展时机。而赵武灵王、秦孝公、邓小平都遵循了当时社会发展规律,所以他们获得了成功。
总之,变通具有无穷的魔力。他既是一种做事的方法,又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我们掌握了它,时常运用它,就会使我们的人生经历和国家民族的发展进程少一些坎坷,多一些坦途。
啊,“变通”——歪蕤雇的!
解析试题分析: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或者挫折,让我们不知所措。我们在头撞南墙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看看,也许你会从另一面看到成功或教训。我们不能决定风的方向,但我们能改变帆的方向;我们不能选择命运的长度,却可以增加命运的宽度。
写“事情的难易与方法的变通”这个话题时,应当注意,事情的“难”与“易”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相对于做事的方法而言的。方向对、方法巧妙,则事情容易;反之,则事情难。因此,关注的重心应当是“方法的变通”,不要只是抓住事情本身的难易展开。可以小到学习、生活,大到社会、国家,从正反多个角度立意,如:方法对,事情易;方法错,事情难;做事应当灵活;切不可墨守成规;应尊重规律。不一而足。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