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生气,你我的权利
顺德区乐从中学:谢植宣
台湾著名学者龙应台曾写过一篇时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此文一出,曾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全社会对中国人何以不生气的大讨论。是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呢?身为一公民,生气是你我的权利。
千百年里中国自称“礼仪之邦”,以德治天下,即使处理与邻国纠纷也多秉承“先礼后兵”之传统,除非迫不得已,极少勃然大怒,兵戎相见之举。具体到个人,也多强调“修身养性”,以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能称得上君子的,定然是内外兼修、温文尔雅、不嗔不怒之人。“生气”之举,是能避则避,否则就欠缺风度了。久而久之,中华民族产生了一大批的“顺民”,稍有反抗,敢于生气的,神话如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历史如逼上梁山的水浒好汉,则一律定性为以下犯上的“刁民”。由此,鲁迅说中国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和做稳了奴隶的两种时代。鲁迅这话尽管略显偏激,但中国人缺乏生气的基因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时代发展到今天,中国人,不是奴隶,已是公民,生气,该是你我的权利。
生气,不是发泄,不是蛮横,而是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决策也应该体现民意的决策。我们不能苛求政府的尽善尽美,但也不应对决策的失误置若罔闻,必要的时候我们——国家的公民应该敢于生气,大胆地站出来,表达我们的意见。还记得广州地铁“统一化”改造的时候,敢于站出来的“举牌哥”陈逸华吗?还记得质疑广州亚运后还要再花1.5亿搞光亮工程的“拇指妹”小阳吗?他们都是一些敢于生气者,尽管他们还是学生,但只要是这个国家的公民,就有生气的权利,就有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利。而他们的行动最终也改变了政府的决策,调整甚至修改了原来的计划。生气,也是法制国家赋予我们每一个公民的权利。正如《好汉歌》里所唱:“该出手时就出手”,生气,必须的!
法治社会,公民的生气、社会的监督也是促使政府廉洁,官员自律的有效途径。还记得“表哥”的落马吗?事情起因就是网民的生气。车祸现场,身为陕西安监局局长的杨达才居然一脸微笑,结果网民生气了,一调查,这位微笑的局长居然拥有多块名表,继而又查出贪污受贿等不法行为。公民一生气,贪官就害怕。一个人的生气可能微不足道,但全社会的生气则可以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祛除歪风邪气,还社会朗朗乾坤,青天白日。
一个公民、一个社会如此,一个国家、民族更要敢于生气。近日日本罔顾历史事实,大搞“购岛”闹剧,妄图通过所谓的“国有化”侵占钓鱼岛。面对这一丑恶行径,我们必须生气。生气不是泼妇骂街的无理取闹,也不是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脚的蛮横冲动,而是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有理有据的自我捍卫。一个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应该是一个敢生气,能生气的民族。
不要说:“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这看似阔达、潇洒的话语背后,不仅饱含无奈、无助,更是对权利的放弃,对责任的漠视。必要之时,我们要大声地说:“我很生气!”,然后付诸行动。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主题词应该是“生气”,从正反两个方面阐释“生气”的含义。根据材料的阐释,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立论:中国人,应该要生气;中国人,最好不要随便生气;中国人,该生气时就生气。
角度一(从正面立意):中国人,要敢于生气,要敢于反抗。众所周知,当今一些中国人面对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表现为自私、懦弱与不敢抗争。如面对钓鱼岛事件,“表叔”事件,“小悦悦”事件,黑心食物等,中国人要敢于生气,敢于反抗。
选材小贴士:选择这类素材,我们可以视野开阔些,古今中外,历史现实都可以为我所用,比如我们可以结合历史,从历史人物的性格中,解读生气的真义。历史上为国家而怒的英雄人物,抗金英雄岳飞、民族英雄文天祥等等。我们还可以从现实入手,比如鲁迅、韩寒等人物选材,他们的生气成为我们民族的脊梁。
角度二(从反面立意):中国人,不要随便生气。这是从第二则材料引发出来的观点,即在个人情绪控制方面,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生气,影响自己与他人的和睦相处,这种审题是符合题意的,但在立意上就不够高雅。
选材小贴士:不是所有的愤怒都能促进人的发展、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时候年轻人要学会制怒,要学会换个角度思考,可以结合现代名人说起,比如善于制怒的漫画家丁聪、因为愤怒而引火烧身的马加爵等等。
角度三(从辩证方面立意):中国人,该生气时要生气。面对社会上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我们要敢于生气;当中国遭到列强侵犯时,中国人要敢于反抗。不过,如果面对个人生活上的小事,我们要顾全大局,不要轻易生气,要学会宽容,学会与他人融洽相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中国人,该生气时就生气。
选材小贴士:辩证法是一种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我们一方面可以从反面之处立意,指出生气是一种潜伏于每个人身上的因子,在血管中流淌着,在脉搏里跳动着。选材可以是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比如吴三桂也算个血性男儿,可他“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这正是生气的原因。另外生气也不是一无是处,没有“怒发冲冠”,就没有岳飞的名垂青史;没有“怒向刀丛觅小诗”,就没有鲁迅的雄文壮语;没有“天兵怒气冲霄汉”,就没有朱毛红军的惊天动地;没有愤怒,就没有中国人民的反日浪潮……
【推荐素材】
素材一
鲁迅的生气
《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的亲作。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陨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他的写作就是以所谓世态人情为着眼点来看取社会与人生,摄取其“魂灵”给人以惊心动魄的警示。他深感时代进步对于中国社会特殊的作用;在文明与野蛮的残酷较量中,他尤感文明的无力和孱弱,而野蛮是多么的凶残与下劣,特别是那些自甘堕落、为虎作伥的阴暗“动物”们的所作所为!
素材点拨: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通篇燃烧着悲与愤的火焰,读来颇能撼动人心。他摄取“现代社会的魂灵”,他深感世态炎凉,窥熟于“世人的真面目”,尤其对那“宁蜷伏堕落而恶进攻”的国民精神深感愤怒。
素材二
要学会制怒
一场世界台球冠军争夺赛正在举行,名将路易斯一路领先,突然,他看见一只苍蝇停在主球上,便挥手将苍蝇赶走。可当他俯身击球时,那只苍蝇又飞回到主球上,他只好再一次起身撵走苍蝇。就在路易斯第三次击球时,苍蝇又停到了主球上,观众不由哄堂大笑。路易斯的情绪糟到了极点,顿时失去理智,愤怒地用球杆去击打苍蝇。球杆碰到了主球,裁判判路易斯击球,他因此失去了一轮机会,这使他方寸大乱,连连失利,而他的对手则愈战愈勇,最终夺走了冠军。第二天早上,人们在河里发现了路易斯的尸体,他投河自尽了!
素材点拨:其实,对于路易斯来说,他完全可以远离生气,不去管那只苍蝇,当主球飞速滚动起来时,那苍蝇肯定会不赶自走。遇事冲动、易生怒气是一种非常不理智的行为,因为冲动不但无助于事情解决,而且还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只有学会制怒,随时调控好自己的情绪,才能免受冲动的惩罚!
素材三
不能盲目地生气
2012年9月15日,在洛阳的万达广场附近,有一场关于“抵制日货、收回钓鱼岛”的游行,民间反日、抵制日货的情绪与日俱增,但是在我们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之中,却出现了一些打砸抢国人财产的场面。我们有我们的素质,我们有我们的底线,抵制日货代表着我们的爱国态度,但是文明抵制,不是流氓行径!文明守法才是我们社会有序的基础,理性爱国才是真正的爱国。社会需要秩序,秩序稳定是百姓之福。
素材点拨:没有秩序,没有稳定,最后受害最深的还是我们这些老百姓。国人的愤怒,不是流氓恶霸的遮羞布!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