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我国有一座很奇特的山脉,山脉以北夏秋季节苹果挂满枝头,冬季树木落叶;山脉以南稻田连片,柑橘满山,树木四季长青.据此,结合图回答四7-四9题.该山脉与淮河构成它国东部重要的
读“俄罗斯轮廓图”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海洋:②______④______2.河湖:⑥______⑦______⑧______3.地形区: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4.城市和港口:E______5.山脉:M______俄罗斯领土广
长江三角洲是富有特色的地理区域,读图1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南京、镇江、上海除沿铁路线分布外,还共同沿什么分布?______A.海岸线B.河流C.山脉D.湖泊(2)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A___海B___湾C___洋E___(填国家名称)(2)横穿印度的重要纬线H叫___,因此印度大部分位于___带.(热、温、寒)(3)流经
读图“某理想大陆气候分布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0分)(1)根据理想大陆气候分布规律,对应填写各字母所代表的气候类型。BDEFHI(2)请描述下列字母所代表的气候类型
当你站在什么地方时,你的前后左右的方向都是北方()A.赤道B.北极点C.南极点D.本初子午线
读“四川盆地等高线略图”(图1)及“重庆月均温和浓雾发生频率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1)说出重庆浓雾发生频率的变化特征.分析多雾季节浓雾频发的原因.(2)列举大雾天气
我国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关于下列山脉两侧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②山脉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岭B.③山脉是四川省和湖北省的分界线C.
【经度是指通过某地的经线面与本初子午面所成的二面角.在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在本初子午线以西的叫西经.本初子午线是()A、180°经线B、20°W】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1)填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半岛: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岛屿:E_________F_________海峡:H_________海:I_________(2)F岛的气候类型是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字母代表的海洋:A为______海,B为______海.(2)图中的直辖市F是______.(3)C为______省;D省的简称是______.(4)图中出现的河流H是______,该河中游因严重的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铁路干线名称: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其中属于东西干线的是______,属于南北干线的是______(填字母)(2)请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铁
图是局部区域经纬网及太阳高度等值线(A和B)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M的地理坐标为:经度______,纬度______.(2)该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______
如图是某区域近地面天气系统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甲图表示北半球______(冬、夏)季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理由是______.(2)一般地说,A地比B地的降水量要______
重庆、武汉、成都三市相比,在地理位置上的共同特征是[]A.都位于湖泊沿岸地带B.都位于京九铁路沿线C.都位于四川盆地内D.都位于长江沿岸地带
【关于下列山脉两侧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山脉两侧有我国最大的高原和最大的平原B.②山脉是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岭C.③山脉是四川省和湖北省的分界线D.④】
(10分)【旅游地理】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四川是我国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最多的省区。九寨沟、黄龙、乐山大佛、峨眉山、
【地中海气候对农业生产有利和不利影响】
(2023•深圳)2023年3月23日凌晨,我国某地天文工作者观测到了奇特的“木星合月”天象--残月配木星.下列关于木星、月球的说法正确的是()A.木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B.木星是
【(2023•黄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A、D两点的经纬度:A______D______(2)判断A在B的______方,C在A的______方,D在A的______方.(3)A点所在纬线的长度比c点所在纬线的长度______】
下一页 »

快速发帖

还可输入 200 个字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返回顶部 返回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