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秋的这些事,快讲给孩子听吧!
<p>立秋,</p><p>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p><p>在古人看来,</p><p>立秋的标志性物候有三。</p><p>每个节气有三候,</p><p>每五天为一候。</p><p>立秋,标志着一个新季节的到来。暑气将退,凉爽将至。</p><p>秋天,也是诗人们最爱吟咏的季节之 一,诗人们吟咏作赋,别有风味。</p><p>古诗词里描绘的立秋景致:或勾勒清新秋景,或抒发淡淡悲秋意,或喜秋之清爽可爱。</p><p>消暑纳凉之余,家长快把这些诗词讲给孩子吧!</p><p>立秋·诗词</p><p>《立秋》</p><p>刘翰</p><p>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p><p>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p><p>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写出了夏秋之交自然界的变化。仿佛立秋一到,大自然就换下了一副容颜,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p><p>《立秋前一日览镜》</p><p>唐·李益</p><p>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p><p>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p><p>这是一首悲秋之作。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的命运也如此,不容超脱,无从选择,只有在此华发之年,怀着一颗被失望凉却的心,去面对肃杀的秋风,接受凋零的前途。</p><p>《立秋日》</p><p>唐·司空曙</p><p>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p><p>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p><p>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馀。</p><p>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p><p>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p><p>今朝散骑省,作赋兴何如。</p><p>节气到了立秋,萧条的秋天从此开始,莲花虽盛也有了凋谢的气象,柳叶虽在也有了稀疏的面貌;朗朗秋日少了云层环绕,风雨减少只留下清风徐徐;卷起珠帘,凉风暗度;偶尔运扇,暑气渐无;青草静默,燕子翻飞天空;河水澄净,鱼儿时时露头。如今我官务轻松,写诗一首以助兴。</p><p>《立秋》</p><p>唐·刘言史</p><p>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p><p>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p><p>一句“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将夏去秋来写得生动有趣,令人久久回味。</p><p>《立秋夕有怀梦得》</p><p>唐·白居易</p><p>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p><p>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p><p>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p><p>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p><p>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p><p>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p><p>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在这个立秋的夜晚,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友人刘禹锡。与他相别,已有一年了吧。他如今在遥远的地方,我的思念要跨越千里。</p><p>立秋一般都怎样过?各地的习惯都不尽相同。让我们一起看看,感受一下不同的风俗。</p><p>立秋·习俗</p><p>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两三个月下来,通常体重要减少一些。所以秋风一起,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伏天的亏虚,提高免疫力。“贴秋膘”由此而来。</p><p>啃秋: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或“啃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除暑气、避免痢疾、不生秋痱子。</p><p>立秋,并非宣告秋天已经到来。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p><p>立秋·健康</p><p>立秋虽至,夏日暑热并未完全褪去,三伏中的末伏仍在其后,空气也愈发干燥,润燥养肺是重点。立秋后饮食上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p><p>可多食:苹果、葡萄、杨桃、柚子、柠檬、山楂。</p><p>秋天干燥,人体容易缺水。按照《黄帝内经》“秋冬养阴”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p><p>可多食:银耳、梨、芝麻、藕、菠菜、豆浆、鸭蛋、蜂蜜。</p><p>一方面要多喝盐水和蜜水,另一方面少吃辛辣烧烤之类易上火的食品。</p><p>立秋时节,空气湿度小,皮肤易干燥。因此,应重视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p><p>春有百花秋有月,</p><p>夏有凉风冬有雪,</p><p>若无闲事挂心头,</p><p>便是人间好时节。</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