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4:50:32

高考地理中常考的地理计算

<p>高考地理中常考的地理计算<br />一 地球、地球运动的计算<br />(一) 地方时、区时的计算<br />依据:两地的经度相差15°,两地的地方时相差1小时。<br />方法:<br />1、已知经度求时区 时区数≈经度÷15 (四舍五入取整数。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br />2、已知某地地方时求另一地地方时 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15°/时,东+西-。<br />3、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 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区时±两地时区差,东+西-。<br />4、时区差=甲时区数-乙时区数。<br />5、已知两地地方时及一地经度,求另一地的经度 所求经度=已知经度±两地地方时差÷4分/1°,东+西-。<br />6、已知某地正午时的北京时间,求该地经度 所求经度=120°E±(当地北京时间-12)÷4分/1°。<br />7、已知某地的日出或日落的北京时间及昼长或夜长求经度<br />①先求当地正午时的北京时间 当地正午时的北京时间=日出+昼长/2=日落-昼长/2<br />②再用6中的公式求解。<br />8、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br />(二)两个日期范围比的计算<br />依据: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向东到180°(国际日期变更线)为新一天;反之为旧的一天。<br />方法:180°经线的地方时为n时,则新一天的范围为n×15°。由此,新一天/旧一天=15°n/180°-15°n。<br />(三)昼夜长短的计算<br />依据: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15°/小时。<br />方法:<br />1、某地昼(夜)长=该地纬线圈昼(夜)弧度数÷15°/小时;<br />2、昼长=日落地方时-日出地方时=(12-日出地方时)×2=(日落地方时-12)×2;<br />3、极昼区昼长为24小时,极夜区昼长为0小时,赤道上各地昼长永远是12小时,两分日全球各地昼长均为12小时;<br />4、纬度相同,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时刻相同;<br />5、不同半球相同纬度的两地昼夜长短相反,即某地昼长=对应另一半球相同纬度大小地的夜长。<br />(四)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br />1、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24-夜长/2;<br />2、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br />3、日照图中晨线上各地均为日出;昏线上的各地均为日落。然后依据两地的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的关系计算。<br />(五)太阳高度的计算<br />1、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h=90°)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式递减,到晨昏线上为0。昼半球h>0°,夜半球h<0°,晨昏上h=0°。解题方法一定要注意把等太阳高度线图转化为日照图,关键是注意中心点或为太阳直射点,或为夜半球中点。<br />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H=90°-|φ±δ|。(式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ф为当地纬度,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φ和δ位于同一半球取-,否则取+)。<br />3、两地的纬度差=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br />4、极昼区中的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同。<br />5、tanH=杆长/杆影长。<br />(六)对支点的计算<br />两个点关于地心对称。其经度互补方位相反;其纬度相同方位相反。</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考地理中常考的地理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