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案设计 石钟山记教案一等奖
<p>对于高中语文的学习必须要反复研读,做好笔记,而且着重在于把握文章里作者的中心思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strong>石钟山记教案设计</strong>,一起来看看吧。</p><h3>【预习指导】</h3><p>独立研读文本,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p><h3>【学习目标】</h3><p>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p><p>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实践考察事实论证方法。</p><p>3.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亲身实践以理服人的论辩技巧,积累一点名言警句。</p><h3>【重点难点】</h3><p>1、理清作者亲临实地考察,依事实为依据的严谨的求学精神,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p><p>2、把握文章的论证特点(结构与方法)</p><h3>【情景导学】</h3><p>班级要举行读书会,交流:“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道理。</p><p>一、作者与作品简介:</p><p>1、苏轼(2023年1月8日-2023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 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2023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p><p>2、《石钟山记》创作背景</p><p>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2023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州,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p><p>3、作品简介</p><p>《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2023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p><p>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p><p>二、通读全文,完成文言知识点的归纳总结:</p><p>1、第1自然段:</p><p>2、第2自然段:</p><p>3、第3自然段:</p><p>三、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p><p>探究案</p><h3>【学习目标】</h3><p>1、让学生了解本文继续线索,体会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p><p>2、让学生理解文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中心论点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p><h3>【重点难点】</h3><p>1、了解本文观点得出的方法</p><p>2、画出本文的思维导图</p><h3>【情景导学】</h3><p>通过读书,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道理。</p><h3>【学习活动】</h3><p>活动一:这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p><p>活动二:分析苏轼是怎么得出这个论点的?</p><p>活动三:作者运用了哪几方面的对比?作用是什么?</p><p>活动四: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发?</p><p>训练案</p><h3>【学习目标】</h3><p>1、完成一篇读后感</p><p>2、在评点中明确读后感的写法</p><p>上面就是石钟山记教案设计了,希望对你们能够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p><p>【石钟山记教案设计 石钟山记教案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p><p>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一等奖</p><p>墨池记教案教学设计 墨池记教学设计</p><p>小稻秧脱险记教案设计 小稻秧脱险记教案怎么写</p><p>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设计</p><p>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设计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