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流行文化从A到Z——WIFE BEATER
<p>记得我第一次听到<span word="wifebeater">wifebeater</span>的时候,心里咯噔一下:打老婆的人?不会吧?因为就当时的场合而言,绝对不可能讨论家庭暴力这样的沉重话题。既然好奇心被激起了,怎么也要一探究竟,于是我竖起耳朵仔细听了下去。结果发现,那位美国朋友口中的<span word="wifebeater">wifebeater</span>竟然是“汗背心”。套用一句流行的网络语——汗。</p><p>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你因为很特别的原因第一次留意到某物之后,就会经常在各种场合再次接触到它,然后不由得你不感叹:原来它无处不在啊,怎么我那么后知后觉?对我而言,<span word="wifebeater">wifebeater</span>这个单词就是这样。在“打老婆的人”误会事件之后,我接连在很多地方看到、听到<span word="wifebeater">wifebeater</span>,包括报纸、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我这才意识到,它竟然是很普遍的叫法,</p><p>目前,至少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四个地方,“汗背心”都叫<span word="wifebeater">wifebeater</span>,不过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更常用的是<span word="singlet">singlet</span>。至于英国人,他们的选择是<span word="vest">vest</span>。<span word="wifebeater">wifebeater</span>也可以分</p><p>开拼写成<span word="wife">wife</span> <span word="beater">beater</span>,不过这就有可能是正宗的“打老婆的人’。</p><p>直觉告诉我这应该不是巧合,于是我上网搜索了一下,果然得到了证实。这个词的来源正是打老婆的人。因为他们在打老婆的时候往往身着汗背心,所以一来二去,<span word="wife">wife</span> <span word="beater">beater</span>就渐渐和“汗背心”划上了等号。当然,“打老婆的人往往穿汗背心”属于典型的以偏概全,也就是美国人常说的<span word="stereotype">stereotype</span>(模式化观念)。但不可否认,在流行文化中,爱穿汗背心的男人的确经常是一些有家庭暴力倾向的角色。比如在1980年的电影<span word="Raging">Raging</span> <span word="Bull">Bull</span>(《愤怒的公牛》)里,<span word="Robert">Robert</span> <span word="De">De</span> <span word="Niro">Niro</span>扮演的男主角是个拳击手,他就爱穿汗背心,而且时不时会情绪失控。片中有一幕恰好就是他穿着汗背心打老婆的场景。再比如美国<span word="FOX">FOX</span>电视台经久不衰的真人秀“<span word="Cops">Cops</span>”(《警察》)。这个节目的内容就是用摄影机真实展现警察的生活,包括他们巡逻、办案的过程。在节目里曾经出现过不少家庭暴力的案件,而那些打老婆的男人要么是光膀子,要么就是穿汗背心。</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