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认识三角形(二)》教案教学设计
<p>第二课时 认识三角形(二)</p><p>【教学内容】</p><p>课本第37--39页的例3及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十第1~3题。</p><p>【教学目标】</p><p>1、经历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关系的过程,体验用实验操作探索规律的方法。</p><p>2、通过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根据这个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p><p>3、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实验的科学精神,感受到实验操作成功的喜悦感。</p><p>【教学重点】</p><p>在实验操作中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的关系。</p><p>【教学过程】</p><p>一、猜想引入</p><p>教师: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任意给你3条线段(小棒),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学生猜测)</p><p>教师:这节课我们将要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的关系。</p><p>(板书课题)</p><p>二、探究规律</p><p>1、教学例3。</p><p>(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p><p>教师:每人一根吸管,把吸管任意剪成三段,能围城一个三角形吗?看在摆的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p><p>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摆时每两根小棒要首尾衔接,相离相交都不对。</p><p>教师:为什么有的学生用自己所剪成的三段围不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学生又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呢?</p><p>接下来,我们就继续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p><p>(1)要求:4人一组开展量、算等操作活动,讨论三角形三边存在怎样的关系?</p><p>①每个人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每条边的长。(可用mm作单位)</p><p>实验一二三</p><p>②4人依次把自己所画三角形的各边长记录在下表中。</p><p>③计算并填空。</p><p>3段吸管的长(mm)</p><p>是否围成了三角形</p><p>(2) 讨论。</p><p>①结合量、计算、比较,你有什么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p><p>②3根小棒的长分别是10 cm、4 cm 和18 cm,用它们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为什么?</p><p>三、巩固练习</p><p>1、课堂活动第1题。(注意:答案不止一种)</p><p>学生在练习中发现任意两边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就可以肯定这3条边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p><p>2、练习十第1-3题。</p><p>四、课堂总结</p><p>教师: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重要的数学知识?采取了哪些方法学到的?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p><p>课堂总结:</p><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