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2:20:36

海南琼海嘉积中学高二上月考一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省省委书记说:“不提高文化软实力,就不能树立我省发展的新形象,我们的经济竞争力也会受到影响。”这说明了</p><p>A.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各地区竞争力的决定因素</p><p>B.文化软实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p><p>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p><p>D.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能促进市民政治素养的提高</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不提高文化软实力,就不能树立我省发展的新形象,我们的经济竞争力也会受到影响。”这说明了文化软实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B正确且符合题意;各地区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因素而不是文化因素,A说法错误;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文化才能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C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文化对人的影响,应排除D;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物日益增加,数字化资源在图书馆藏中的比例不断上升。2014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了大型数字化产品——《中华经典古籍库》,为读者查阅古籍,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方便。由此可见</p><p>A.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  </p><p>B.史书典籍印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p><p>C.传统文化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p><p>D.文化传播手段的丰富有助于文化的传承</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中国国家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了大型数字化产品——《中华经典古籍库》,为读者查阅古籍,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方便,这表明文化传播手段的丰富有助于文化的传承,D正确且符合题意;科学技术发展影响而不能决定文化的性质,A说法错误;BC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会见马英九时表示:“不管两岸同胞经历多少风雨,有过多长时间的隔绝,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因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的原因包括</p><p>①中华传统文化是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决定力量</p><p>②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两岸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p><p>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两岸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p><p>④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拥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p><p>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两岸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拥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夸大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在大陆倡导,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些学校在探索育人方式时,特别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例如把校训、校歌、格言警句等书写在校园中的醒目位置,“让墙壁说话”。校方之所以这样设计,原因在于</p><p>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p><p>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p><p>③文化氛围决定人的思想和行为</p><p>④文化活动促进文化理论的创新</p><p>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文化氛围影响而不能决定人的思想和行为,③说法错误;并非所有文化活动,只有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才能促进文化理论的创新,④说法错误;一些学校在探索育人方式时,特别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让墙壁说话”。校方之所以这样设计,原因在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材料: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网络谣言相伴而生。在各种网络谣言中,涉及环保方面的也不少,如“浙江海宁癌症村”、“杞县镇60泄漏”、“碘盐防核辐射”等。环保谣言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一些网络经营均出于自身利益而不予干预。如何防止和抵制网络环保谣言的传播,也成为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p><p>据此有人认为,大众传媒对谣言的传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防止和抵制谣言的传播用限制大众传媒的发展。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这一观点予以评析。</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使得大众传媒成为谣言传播的重要媒介,网络经营者对此负有一定责任。(3分)②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跨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在文化传播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防止和抵制谣言的传播,不应限制大众传媒的发展。(4分)③要防止和抵制谣言的传播,需要国家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和引导,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传媒运营商要依法经营(或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承担社会责任;公民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正确利用传媒。(3分)</p><p>【解析】据此有人认为,大众传媒的谣言的传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防止和抵制谣言的传播用限制大众传媒的发展。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这一观点予以评析,属于辨析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可从可首先说明大众传媒对谣言的传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从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和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等方面来分析原因;其次,要指出不应限制大众传媒的发展,可从大众传媒的特点角度来分析原因;再次要指出要防止和抵制谣言的传播,可分别从国家、传媒运营商和公民三大主体的角度来分析说明其各自的措施;最后,还要指出题中观点是片面的。</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p><p>材料一:文化代码是指某种形式“编码”的文化信息,由人们代代相传。通过文化代码,人们可以识别不同的文化形式,了解不同的民族的文化。文化代码体现独特的文化特色,同时具有“集体无意识”的特征,即它常是不能清楚表达或明确意识到的,而是隐藏于人们的意识之中、表现在人们的行为活动上。民族的代码便于人们理解本民族的行为特征和风俗习惯,帮助各民族确定其人民的心理状态。</p><p>材料二:随着中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呈现了新的特点,为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形势,教育部于2015年8月27日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守则》共9条,282字,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保留了2004年守则中仍具时代价值、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等,补充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学生可以做到的具体行为规范内容,如主动分担家务、自觉礼让排队等;增加了新时期学生成长发展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如养成阅读习惯、低碳环保生活等。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新增内容以时俱进,时代特色鲜明。</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要说明“文化代码”所体现的文化信息。</p><p>(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是如何实现继承与发展的统一的。</p><p>&#xa0;</p></div></div>
<div><p>【答案】(1)从材料一看,“文化代码”所体现的文化信息主要有:①文化多样性(2分)②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2分)③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3分)④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继承性(2分)。</p><p>(2)①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新守则保留了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和仍具时代价值的内容,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3分)②文化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新守则结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适应现代教育规律,体现了时代精神。(3分)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新守则立足社会实践,顺应了新时期环境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实现了继承与发展的统一。(3分)</p><p>【解析】(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要说明“文化代码”所体现的文化信息,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知识,属于体现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继承性等角度来分析说明。</p><p>(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是如何实现继承与发展的统一的,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二,从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继承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等方面来分析说明。</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p><p>材料一:2015年7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强调,领导干部是否做到严以修身、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重要检验。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弘扬事实求是、求真务实精神,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p><p>材料二:2015年4月27日,由文化部主办的2015年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在湖南长沙市召开,狐疑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文艺创作和文艺工作者的基本前提。深入生活是文艺繁荣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文艺界的优秀传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是做做样子,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安排,把它作为文艺创作的基本方式和必修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艺术创作生产,把中国梦主题创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把爱国主义作为艺术创作的主旋律,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要把文艺创作作为中心任务,坚持艺术创新,加强实现题材创作,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程的原因。</p><p>(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说明怎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可以营造领导干部成长的良好文化氛围。(2分)②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的过程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有利于培养党员干部的人格。(3分)③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党员干部奋发向上。(3分)④优秀文化促进人全面发展。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党员干部文化素质、个人性情的综合发展。(3分)</p><p>(2)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优秀文化作品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获取丰富的创作资源。(3分)②人民群众是文文化创新的主体。优秀作品必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注人民群众生活,反映普遍百姓需求。(2分)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既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3分)④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文化创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中国梦主题创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而重点任务,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2分)</p><p>【解析】(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程的原因,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属于原因类主观,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一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和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促进人全面发展)等角度来分析说明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程的原因。</p><p>(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说明怎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本题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从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创新的主体角度并结合材料二来分析说明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p><p>材料: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指导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虽然焦裕禄离开我们50年了,但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焦裕禄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体现了共产党人精神和党的宗旨,要大力弘扬,党中央号召全党继续学习焦裕禄精神。</p><p>结合材料:运用“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今天为什么要结合时代特征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 </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3分)</p><p>②焦裕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弘扬焦裕禄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4分)</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今天为什么要结合时代特征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本题考查“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知识,属于原因类主观题,焦裕禄精神属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因此解答本题考生可转化为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一教材知识来回答:可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两个角度来组织答案。</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南琼海嘉积中学高二上月考一政治试卷(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