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2:20:23

河南郑州七校联考高二上期中考试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承载中国登月梦想的“玉兔号”在第二次月夜休眠前,因受复杂月面环境的影响,其机构控制出现异常。经过专家的努力,“玉兔号”虽然“睡过头了”,但再次“醒了过来”。材料表明</p><p>①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p><p>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p><p>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p><p>④新事物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p><p>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中玉兔号受复杂月面环境的影响,说明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经过专家的努力,玉兔号虽然睡过头,但再次醒过来,说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①③正确;题中没有涉及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也没有涉及新旧事物之间的关系,故排除②④;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强调读书讲究方法,由全观分,由分观全。读书之法,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从哲学上说,这是因为</p><p>①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p><p>②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p><p>③联系是普遍的、多样的、无条件的    </p><p>④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p><p>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 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①正确;由全观分,由分观全,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②正确;联系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③错误;材料未涉及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切文章皆须有情。优秀的散文景、事、理皆为情服务,常常“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散文之所以能够“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是因为</p><p>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p><p>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直观反映</p><p>③意识活动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p><p>④意识反映客观世界具有直接现实性</p><p>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散文能够做到景、事、理皆为情服务,是人有目的的进行创作,体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①③正确;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但不是直观反映,②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人头脑中的东西只有经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东西,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言: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一句,素来认为无人能对,王安石用“鸟鸣山更幽”来对,集句成妙。“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这一妙对蕴含的主要哲理是</p><p>A.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p><p>B.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p><p>C. 量变与质变的统一</p><p>D. 运动与发展的统一</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材料中“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既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体现了事物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A项符合题意入选;B、C、D三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酒国》是莫言的讽刺小说,小说借助“酒”这种饮料,抨击了官场的腐败,《酒国》里的妖魔鬼怪,既体现作家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与《西游记》《聊斋志异》的古典传统是密不可分的。这告诉我们</p><p>A. 成功的艺术创作必须完整如实地反映客观对象</p><p>B. 实现创作主题的意图,需要摆脱艺术创作规律的束缚</p><p>C. 意识在作家的创作过程中起决定作用</p><p>D. 既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艺术整体化</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A选项表述错误,艺术创作不一定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对象。B选项摆脱艺术创作规律的束缚的表述错误,故排除。C选项表述错误,意识不能够起决定作用。排除。题目中莫言的小说中的妖魔鬼怪既体现作家高超的写作技巧,又和古典传统是密不可分的说明了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既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艺术整体化。故D选项入选。</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p><p>材料一 2016年9月3日G20峰会在杭州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杭州共同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交存仪式。习近平在讲话中承诺:“我们将毫不动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我们推动绿色发展,也是为了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和产能过剩问题。今后5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下降23%、15%、18%。</p><p>材料二 据共同社2016年7月5日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日召开了旨在讨论温室气体减排长期措施的专家会议。为了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采取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举措,会议将制定促进可再生能源和节能领域投资及技术革新的措施。然而在201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COP17)上,日本反对《京都议定书》,并不认同新设定的减排义务,遭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方批评。各国认为必须顺应气候变化规律,采取必要的具体措施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这恰恰需要各国实实在在的努力与投入。</p><p>材料三 人类一直专注于经济增长,而气候变化问题在很长时间内都未受刭重视,最初是在科学家关于环境监测的各类实验中被讨论的。直到上个世纪中期,为了解决“没有发展的增长”这种情况,气候变化问题才全面引起了大众关注,人们也开始探讨引发气候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很多自然科学家进行过多次勘测、实验、不断反复分析证实后作出了多份报告。从“自然界自身的产物”到“人类活动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人们日益发现各个国家都必须要承担这种“共同但是有区别的责任”,更多的科学家也在试图作出更准确的分析,以解决这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p><p>(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哲理。</p><p>(2)结合材料三,运用认识论观点说明气候变化问题为什么会被提出并不断深化。</p><p>&#xa0;</p></div></div>
<div><p>【答案】</p><p>(1)(12分)①针对客观的气候变化情况,人们制定了应对这种气候变化的国际性公约,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道理。(3分)</p><p>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中国的积极应对促进绿色和平的进程。而日本的错误想法损害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不利于解决共同面对的气候问题。(3分)</p><p>③顺应气候变化规律,采取必要的具体措施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需要各国实实在在的努力与投入,体现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起来的方法论思想。(3分)</p><p>④各国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应对也充分体现了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物主义思想。(3分)(或者答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可酌情给分。)</p><p>(2)(6分)①认识来源于实践。材料中说明气候变化问题的提出和对引发气候问题原因的结论多数源自科学实验的这种实践活动形式。人们不断深化认识的动力和目的也在于实践,正是在人们在实践中所遇到的新需要的推动下,人类才不断追求对气候变化原因的正确认识,而形成这种认识旨在解决人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3分)</p><p>②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形成真理性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自然科学家的报告是经过多次勘测、实验,不断反复分析证实后作出的,经过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完成,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形成了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真埋性认识,而这种认识还要在科学家们不断的实践中深化、完善、发展。(3分)</p><p>【解析】(1)本题考查唯物论的知识,设问指向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哲理。属于体现类题目,此类题目需要学生明确知识、研究材料和比较分析。运用所学知识,理清材料具体体现了哪些知识。解答时,首先从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角度思考;其次从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角度思考;其次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结合的角度思考;最后从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物主义思想的角度思考,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知识与材料的有机结合。</p><p>(2)本题考查认识论的知识,设问指向说明气候变化问题为什么会被提出并不断深化,属于原因类试题。此类题目,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其次从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形成真理性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的角度思考,并结合材料分析其现实意义。</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生存求发展,不仅要把握企业自身的发展,想着“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回顾昨天,要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增强信心,总结经验为今后借鉴。抓住今天,就是要勇敢面对当前的困难,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断创新克服困难。面向明天,就是要度过眼前的危机,谋划企业未来的发展。还需时刻“三关注”——关注环境、关注资源、关注社会,努力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p><p>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谈谈企业谋划发展之策要时刻想着“三天”、实现“三关注”的哲学道理。</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发展具有普遍性,事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事物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相互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就要回顾昨天,抓住今天,谋划明天。关注环境、关注资源、关注社会,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4分)</p><p>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就要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企业把握“三天”“三关注”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4分)</p><p>③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企业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实现可持续发展;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中的困难。(3分)</p><p>④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企业要重视量的积累,把握今天,脚踏实地,埋头苦干。(3分)</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谈谈企业谋划发展之策要时刻想着“三天”、实现“三关注”的哲学道理。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紧扣材料来进行深入分析。考生可以从发展的普遍性角度分析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就要回顾昨天,抓住今天,谋划明天。关注环境、关注资源、关注社会,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从发展的实质角度分析企业需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发展的趋势方面分析企业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发展的状态方面分析出企业要重视量的积累,把握今天,脚踏实地,埋头苦干。</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南郑州七校联考高二上期中考试政治试卷(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