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2:18:05

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二3月月考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8月2日3:35,台风“妮妲”在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附近沿海登陆。此次台风导致广东共45.5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5.2亿元。对此,人们不可回避的思考一系列带有哲学性质的问题:人们能否提前发出准确预警?如何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这表明</p><p>A.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p><p>B. 哲学思想产生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p><p>C.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美好的艺术</p><p>D. 实践活动是为了适应哲学发展的需要</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针对此次台风造成的影响,人们不可回避的思考一系列带有哲学性质的问题,这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B适合题意;A、C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2017年新年贺词中,又一次提到了河长制、“河长制”,即由中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通过河长制,让本来无人愿管、被肆意污染的河流,变成悬在“河长”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中国“水危机”严峻的当下,催生河清水绿的可行制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p><p>【1】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p><p>A. 认识必然在实践中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p><p>B. 认识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p><p>C. 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真理性认识</p><p>D. 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p><p>【2】环境研究者认为,地球是否宜居,有一条“红线” 环境承载力。在人类活动强度超出环境承载能力之前,人类活动强度越大,宜居性越高;但在人类活动强度超出环境承载能力之后,人类活动强度越大,宜居性越低。这启示我们</p><p>①在实践中要坚持适度原则    </p><p>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p><p>③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p><p>④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p><p>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p><p>【1】A</p><p>【2】B</p><p>【解析】本题以“河长制”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等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试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p><p>【1】早期人类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所以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工业革命后,人类视自己为河流的主人,肆意开发利用河流而遭受到了河流的报复,这说明认识必然在实践中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A项正确;认识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说法错误,B项不选;实践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形成真理性认识,C项错误;实践是促进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D项颠倒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故本题答案应为A。</p><p>【2】材料表明人类活动强度不能超出环境承载能力,这启示我们在实践中要坚持适度原则,①正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②不选;材料中也没有体现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③不选;材料表明人类活动强度不能超出环境承载能力,这启示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2015年1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至此,实施了36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告终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生育政策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从“人多力量大”——鼓励生育,到“计划生育”——鼓励“一对夫妻只剩一个孩子”,然后从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单独二孩”政策——生育政策适当放宽,到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应人口老龄化行动——全面实施二孩政策。</p><p>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生育政策调整完善的历程。</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每次生育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完善都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的,并促进了当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p><p>②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同时期生育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完善,都是从当时国情出发做出的选择。</p><p>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是一个在实践中追求真理的过程。</p><p>【解析】本题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为话题,详细说明了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过程,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生育政策调整完善的历程,主要考查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属性、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 。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认识论,然后要明确的是计划生育政策属于认识的范畴,计划生育政策与一定时期内我国人口的实际情况是具体历史的统一,启示我们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追求真理,推动政策的发展。</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二3月月考政治试卷(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