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2:16:04

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田老师经常在班上说:“人生就是一个过程,积累、迸发,再积累、再迸发,最终实现完美的自我。因为失败会带给你经验,成功会带给你信心。”这段话表明(    )</p><p>①事物发展的前途的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p><p>②只要注重量的积累,就一定能实现质变   </p><p>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    </p><p>④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质变比量变更重要</p><p>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不断地尝试失败,于是你积累了经验;不断地尝试成功,于是你积累了信心”,强调了量变的意义,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③符合题意;“人生,就是一个过程,积累、迸发,再积累、再迸发,最终实现完美的自我”,说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①符合题意;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事物质变,②错误;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不能说谁更重要,④观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谈虎色变”这个成语出自宋《二程遗书》卷二上,“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下列名言诗句与材料蕴含的哲理最接近的是(    )</p><p>A.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好似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p><p>B. 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费尔巴哈)</p><p>C.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杨万里)</p><p>D. 成败极知无定势,是非元自要徐观。(陆游)</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谈虎色变”原指被老虎咬过的人才真正知道虎的厉害,后比喻一提到自己害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这体现了人们获得认识有两条途径:亲身实践;学习书本知识。A、B是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不适合题意;C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适合题意;D是成败并非事先定好了的,是非曲直还要慢慢看,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6年9月,刘老师订阅的《新大众哲学》到了,这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写的系列丛书旨在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解答当下人们在生活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新大众哲学》应运而生是因为(    )</p><p>①真正的哲学把握了时代发展的脉搏                </p><p>②真正的哲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现实性力量</p><p>③真正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p><p>④真正的哲学能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具体方法</p><p>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一定形态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经济。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政治、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成为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③适合题意。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哲学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不是具体方法,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近日,杨老师在学校上完课后,发现自己的车竟然自动反锁了。钥匙还在车上,备用钥匙也在车里。正当杨老师犯难时,车上的宠物犬小虎碰巧踩到了车门上的解锁键,车门开了。这一事件表明(    )</p><p>A. 矛盾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矛盾</p><p>B. 动物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训练其随机应变的能力</p><p>C. 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善于认识和理解各种联系</p><p>D.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要搞好局部促进整体发展</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杨老师把钥匙锁进车里,车上的宠物犬小虎碰巧踩到了车门上的解锁键,车门开了。这说明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C适合题意;A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动物没有意识,B是错误的;D表述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人间随处有诗意,千年至美莫如诗”。诗词之美,美在意境,贵在意境。诗词的意境,是指诗词的意(情意、思想内容)和象(景象、画面)的结合,“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p><p>A. 诗词的意境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p><p>B. 诗词的意境体现了意识形式的客观性决定意识内容的多样性</p><p>C.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直接再现自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寓情于景</p><p>D. 诗词的意境是艺术家自身主体意识的产物,是实现艺术创作意图的物质载体</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诗词的意境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但从本质上看,它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A适合题意;诗词的意境体现了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决定意识形式的多样性,B是错误的;诗人对自然的反映不是直接再现,而是能动的反映,C是错误的,排除;诗词的意境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选项D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p><p>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p><p>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p><p>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p><p>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联系的多样性的知识。题干中“世间万物,变动不居”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①符合题意。题干中“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说明要根据事物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策略,体现了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符合题意。③说法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近日,张老师回到老家后发现,老家的肉牛养殖业进入了新模式。肉牛生态养殖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农户学习了这种“牛—沼—粮”的新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后,既延伸了肉牛产业链条,增加了农户的养殖效益,又减少了环境污染,促进了节约型畜牧业的发展。这启示我们(    )</p><p>①尊重科技,突破实际,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p><p>②根据需要,建立联系,尊重养殖经济发展的规律</p><p>③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建立养殖系统,追求综合效益  </p><p>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先导</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可用排除法来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①是错误的;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需要建立联系说法错误,排除②;农户学习了这种“牛—沼—粮”的新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后,既延伸了肉牛产业链条,增加了农户的养殖效益,又减少了环境污染,促进了节约型畜牧业的发展。这启示我们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指导实践,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先导,③④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我们党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下列分析对应正确的是(  )</p><p>①改革要牵住“牛鼻子”——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p><p>②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建的首位——重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p><p>③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生产关系要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发展 </p><p>④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p><p>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改革要牵住“牛鼻子”,这体现了做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①是错误的;思想属于意识的范畴,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建的首位体现了重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②适合题意;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体现了生产关系要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发展,但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排除③;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④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关于汉字“射”与“矮”,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人认为,身为一寸,自然是矮,而委派矢出,自然为射,所以这两个字误读了。有人却认为古人射箭时常半蹲,故身寸,而委的常用意是弯曲、不能伸直,自然就是矮,所以两字并未误读。专家指出,甲骨文中“射”的造字本义是用弓弦将箭只弹出,攻击远处目标,而“矮”的造字本义是因为背负沉重的箭筐而弯下腰。所以两字并非误读,而是由甲骨文向金文转变的时候误写了。这说明(    )</p><p>①对真理的探索是永无止境,没有确切结果的循环过程   </p><p>②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p><p>③现有的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p><p>④真理具有客观性,对于同一确定对象,真理只有一个</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专家指出,甲骨文中“射”的造字本义是用弓弦将箭只弹出,攻击远处目标,而“矮”的造字本义是因为背负沉重的箭筐而弯下腰。所以两字并非误读,而是由甲骨文向金文转变的时候误写了。这说明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④适合题意;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①是错误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p><p>A.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p><p>B.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p><p>C. “气者,理之依也”与“未有此气,先有此理”</p><p>D.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立足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理解。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A观点是客主观唯心与主观唯心的分歧,不适合题意;B体现的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不适合题意;“气者,理之依也”是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理生万物”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观点符合题意;D观点是讲实践的观点和获得认识的途径很多种,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应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李老师提出的励志公式:1.01365=37.8和0.99365=0.03,受到航高高三文科学子的热议。有同学解读为:每天进步一点点,穷酸一年变富帅;每天退步一点点,富美一年变挫矮。下列与这一公式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p><p>A.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p><p>B.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p><p>C. 积跬步而至千里,积怠惰以致深渊</p><p>D.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题干中李老师提出的励志公式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C适合题意;A、B、D均体现了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不适合题意。</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我国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了诸多有益经验和阶段成果。</p><p>材料一:习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强调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买不来绿水青山。</p><p>材料二:近10年,遵义市“红+绿”旅游模式得到较快发展,综合收入年均增长51%,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超过11万人。据有关媒体报道,遵义市“红+绿”旅游模式如果想要取得更大成就,将会对旅游市场有一个渐进探索的过程;要有一个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渐推广的过程;要有动员激励11万从业人员克服苦难,艰苦奋斗的过程;然后有一个在不断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进取的过程,如此方能实现更大的发展。</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说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论断的正确性。</p><p>(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说明遵义市“红+绿”旅游模式如何实现更大的发展。</p><p>(3)关于遵义市“红+绿”旅游模式,有专家指出创新必将推动遵义市旅游生产力的的发展,运用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关知识,说明其哲学依据。</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经济发展必须尊重事物固有的联系,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p><p>②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经济建设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p><p>③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所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p><p>④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发展经济是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保护环境是次要矛盾。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绿水青山。所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每点3分,教师酌情给分)</p><p>(2)①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遵义市要对旅游市场进行渐进探索,为实现更大发展创造条件。</p><p>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规律。遵义市要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渐推广,做到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做好心理准备,遵义市要动员激励11万从业人员克服苦难,艰苦奋斗,积极应对挑战和困难。</p><p>④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遵义市要在不断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进取,才能实现更大发展。</p><p>(3)①创新可以更新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生产技术的进步。</p><p>②创新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p><p>③创新可以开辟更广阔的劳动对象。</p><p>【解析】本题以我国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说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论断的正确性。回答正确性的问题,也即是回答某某政策或者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最近几年高考频繁出现的设问方式,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的否定观;然后选取相关知识,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论断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p><p>(2)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遵义市“红+绿”旅游模式如何实现更大的发展,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主要包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的否定观;然后选取相关具体知识,结合遵义市“红+绿”旅游模式细化分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p><p>(3)本题考查知识明确具体,即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说明其哲学依据,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0月21日上午10时,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p><p>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们特别需要弘扬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当前,面临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冲击,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有待加强,全民族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各项工作面临新情况和新问题,长征精神就是一针“强心剂”,必将助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p><p>材料二:在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弘扬长征精神的同时,网络上关于是否弘扬长征精神也展开了热议。部分网友认为,现在不同于革命年代,没必要弘扬长征精神,更没必要重走长征路,有这些精力还不如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同时,部分网友认为,长征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到任何时候都会迸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只要能够做到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会产生巨大的助推作用。</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意识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当前弘扬长征精神的必要性。</p><p>(2)结合材料二,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长征精神引发人们争议的认识。</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弘扬长征精神是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  </p><p>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当今中国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冲击,弘扬爱国、自强的长征精神成为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必然选择。</p><p>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p><p>④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弘扬长征精神这一“强心剂”,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激励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每点3分,教师酌情调整)</p><p>(2)①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能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发挥长征精神的作用,那么引发争议是不可避免的。  </p><p>②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一方面,人们的立场、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因而有些人对弘扬长征精神持否定态度;另一方面,客观对象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当下是否弘扬长征精神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检验。</p><p>③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当下是否弘扬长征精神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行检验。</p><p>【解析】本题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话题设置情境,点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追求和发展真理这一主题。试题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真理的特点、认识的反复性等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意识作用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当前弘扬长征精神的必要性,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弘扬长征精神分析现实意义,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p><p>(2)本题考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对长征精神引发人们争议的认识。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含义及特点、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弘扬长征精神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