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坠马髻是古代女子发髻的一种,因其式样如同骑马发髻坠落而得名。某博物馆推出的“坠马髻颈枕”就是根据“坠马髻”设计的,这种纪念品一开始销售就引发了许多人探究的兴趣。这表明,要吸引人们接近博物院中的那些原本被动等待参观的展品,可以( )</p><p>A. 保留习俗,复制那些“压箱底儿”的物品</p><p>B. 推陈出新,推出馆藏文物的衍生品</p><p>C. 因时而变,穿戴融入时尚元素的服饰</p><p>D. 继承传统,展陈艺术水平高的藏品</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这种纪念品一开始销售就引发了许多人探究的兴趣”这说明要想让人们主动接近博物院中的那些原本被动等待参观的展品,可以推陈出新,推出馆藏文物的衍生品,B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题意,故本题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关专家指出,在中国,教育是个人、家庭、国家的完美统一。中国人对于教育的目的,一是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二是通过教育实现个人、家庭和国家的理想。而在西方,教育的核心是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从中西方对教育的理解中可以得出</p><p>①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和世界的角度</p><p>②文化支配着人的思维方式、实践方式</p><p>③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p><p>④文化影响人们在教育实践中目标的确定</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中西方教育的目的不同,这表明文化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和世界的角度,①正确;文化并不支配人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②不选;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在材料中没有反映,③不选;中西方教育的目的不同,这体现了文化影响人们在教育实践中的目标确定,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微电影《红色气质》运用现代技术,通过历史照片讲述与三维特效结合,使故去的共产党人跨越时空,与同志“相聚”,与家人“重逢”。影片通过电视、网络与移动平台加以传播,让人们仿佛穿梭在历史长廊之中,看到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信仰、红色气质。这说明</p><p>①科学技术影响文化的创新、发展</p><p>②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使文化传播的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革</p><p>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p><p>④现代大众传媒超越一切时空局限,大大加速了文化传播</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红色气质》运用现代技术让人们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信仰、红色气质,这说明科学技术影响文化的创新、发展,①正确;材料表明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使文化传播的手段发生根本性变革,②错误;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不选;现代传媒超越一切时空局限说法夸大,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民日报》载文强调,我们要加快形成有利于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促进文化“走出去”的体制机制,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集团,积极参与文化市场竞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出上述要求是基于</p><p>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p><p>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的基础和重要标志</p><p>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p><p>④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基础,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p><p>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提出上述要求是基于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①③正确;文化并不是综合国力的基础和重要标志,②错误;文化不是经济政治的基础,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东汉时期伟大哲学家王充说过:“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下列观点与其蕴含的道理一致的有( )</p><p>①德者,本也;财者,末也</p><p>②有知识而不正直的人是可怕的</p><p>③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p><p>④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体现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重要性,“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体现的是“德”与“财”的关系,与题意不符,①不选;“有知识而不正直的人是可怕的”体现了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②正确;“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体现了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重要性,③正确;“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体现的是实践的重要性,与题意不符,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位作家对孩子讲到: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有意义、有时间工作的能力,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尊严,你就有成就感。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这段话是强调( )</p><p>A. 思维方式和思考深度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p><p>B. 良好的文化素养优化人的生活态度</p><p>C. 用功读书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p><p>D. 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有特定功能,是为了提高人的成就感和尊严感</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思维方式和思考深度并不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A项不选;材料表明良好的文化素养会优化人的生活态度,B项正确;材料表明用功读书的目的在于给自己尊严和快乐,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C项不选;材料没有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成就感和尊严感,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 W市着力在精准扶贫中突出教育的智力优势;发展教育脱贫,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p><p>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教育对精准扶贫的作用。</p><p> </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p><p>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发展教育可以传承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促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p><p>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教育有利于在贫困地区传播科学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p><p>④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通过发展教育,可以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p><p>【解析】本题以W市着力在精准扶贫中突出教育的智力优势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回答本题,考生可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发展教育可以促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发展教育有利于在贫困地区传播科学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发展教育可以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角度进行说明。</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产生于先秦时代。西周周公旦提出的“明德慎罚”与“礼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开端。儒家和法家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较大贡献,儒家重视道德教化,重视犯罪预防;法家重视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主张因时制法、事断于法、以法治国,主张刑无等级、法不阿贵,反对以私害法。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权力本位,皇权至上,法律是皇权的“附庸”,坚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强调义务本位,造成了个人权利意识的淡薄。</p><p>权力至上、权大于法的文化在今天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行为,阻碍着法律的贯彻实施。这种崇拜权力,轻蔑法律的倾向,既不利于控制国家公共权力的运行,又不利于防止国家公共权力滥用的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其危害很大。</p><p>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p><p>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必要性。</p><p> </p></div></div>
<div><p>【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的进步发展要求法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对传统法律的批判继承有利于使法律适应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发展。</p><p>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我国要深入改革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所以要对传统的法律进行批判继承。</p><p>【解析】本题以我国法治文化的历史发展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社会基本规律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必要性,考生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角度去说明社会的进步要求法律与之相适应,对传统法律的批判继承有利于使法律适应社会需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法律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所以我国要对传统的法律进行批判继承,促进我国法律建设的发展。</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