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0月中科院朱敏团队发现了一种4.23亿年前的古老鱼类化石——长吻麒麟鱼。对它的研究揭示了脊椎动物“颌”的演化之谜,将人类颌骨的起源一直追溯到最原始的有颌脊椎动物——原颌盾皮鱼类中。科学家的新发现进一步证明了</p><p>①物质依赖于人类认识的发现 </p><p>②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p><p>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p><p>④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p><p>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此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意识的特点、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的认识的客观存在,而人类认识的发现依赖于物质,故①项错误;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故②项错误;科学家发现了古老鱼类化石——长吻麒麟鱼,说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即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这也说明世界具有物质性,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故③④正确。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这句话表明哲学社会科学</p><p>①能够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 ②能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具体方法 </p><p>③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④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题目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这句话表明哲学社会科学能够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故①③选项入选。②选项错误,哲学提供的是一般性的方法论的指导。④选项错误,与题意不符。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句诗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 的哲理。</p><p>A. 运动是物质区别于主观意识的唯一特性</p><p>B.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p><p>C. 城市是社会运动的一主体</p><p>D.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句诗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洛阳城千年兴衰起伏,不断运动变化,而运动变化又通过洛阳城这一载体得到体现。故D项符合题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区别于主观意识的唯一特性,A项说法错误;通过洛阳城可以看出千年兴衰,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社会运动的主体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过去30亿年里,地球生命依赖于两种信息存储分子——DNA和RNA,目前科学家发现了第三种生命化学代码——XNA。虽然当前科学家对XNA分子的了解并不全面,但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研究人员希望XNA分子能够用于医学或者工业用途,它还将成为研究生命起源的重要工具。这从一个侧面表明</p><p>①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p><p>②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往复过程 </p><p>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具有反复性 </p><p>④在实践中获得的真理性认识要服务于实践</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②选项表述错误,此观点否认了认识的上升性。题目从一个侧面表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在实践中获得的真理性认识要服务于实践。故③④入选。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绿色”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是在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这说明五大发展理念:</p><p>①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p><p>②是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终极真理 </p><p>③直接推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p><p>④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②选项表述本身错误。不存在终极真理。③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题目中,“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绿色”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等表述,表明了五大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故①④入选。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自然科学领域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恩格斯的这句话告诉我们</p><p>A.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p><p>B.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具体领域的规律,而哲学揭示的是普遍的规律</p><p>C. 具体学科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p><p>D. 哲学产生于自然科学</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随着自然科学领域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恩格斯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具体学科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A项说法错误;恩格斯的这句话强调的是具体科学和哲学的联系,B项强调的是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区别,与题意不符;哲学源于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而反思性是哲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故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梦是一种潜意识,与人所处的环境、心理因素以及身体状况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材料说明</p><p>A. 意识是与客观存在相符的主观映象</p><p>B.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p><p>C. 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p><p>D.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梦是一种潜意识,与人所处的环境、心理因素以及身体状况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故D选项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即使像1+1=2这样简单的公式,也有它不成立的地方。例如在布尔代数中,1+1=0。而布尔代数在电子线路中却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说明</p><p>A. 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B. 人们永远无法正确认识客观事物</p><p>C.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 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公式1+1=2也有它不成立的地方,表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故C选项符合题意,应选;A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真理的条件性,排除;B属于不可论,排除;D说法错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芈月传》的热播,对西安兵马俑到底是谁的陪葬品的争议尘嚣日上。传统观点认为,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但另有些史学家认为兵马俑是芈月的陪葬品,并提出了相关证据。对兵马俑的争议</p><p>①说明历史事件由于年代久远,难有评定标准</p><p>②最终需要通过考古结果来证明谁对谁错</p><p>③表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p><p>④折射出意识的直接现实性和主动创造性</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目中,有的史学家认为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但另有些史学家认为兵马俑是芈月的陪葬品,并提出了相关证据。对兵马俑的争议表明了对复杂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最终需要通过考古结果来证明孰对孰错。故②③入选。①选项错误,难有评定标准的表述错误。④选项错误,意识没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上世纪末,医学领域只能检测到几十种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到现在已能检测到三千多种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这一发展过程表明,认识具有</p><p>A. 反复性 B. 上升性 C. 全面性 D. 曲折性</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医学发展过程表明,认识具有上升性,B适合题意,其他选项没有体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发现三十多个由各种兽类哺育成长的婴孩,其中狼孩最多。他们虽然为人所生,但是由于生活在动物群体中,长期脱离社会实践,不可能参加任何社会活动,所以虽然客观存在作用于他们的头脑,但是并没有形成人的意识。上述事实充分表明</p><p>A. 人脑并非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p><p>B. 意识并非是客观存在的反映</p><p>C. 只有正常的大脑才能产生意识</p><p>D. 意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被告动物养大人类之所以没有意识,主要是缺少社会性的活动。充分表明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离开了社会实践,就不能形成意识。D项符合题意;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但人脑不会自行产生意识,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意识才能形成,A项说法错误;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项说法错误;C项混淆了大脑与人脑的概念,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真理和谬误的共同点是</p><p>A. 都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p><p>B. 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p><p>C. 都属于系统化的理论体系</p><p>D. 都经过实践检验并证明是正确的</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与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就是真理,而不是谬误,二者的界限不容混淆。故B选项入选。其他选项错误,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当前,物联网、大数据的发展使得人工智能已具备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功能;通过与神经学、生物学的结合,科学家未来还能研制出能理解人类感情和文化的人工智能。这表明</p><p>A. 意识将不再是人脑的机能 B. 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p><p>C. 认识基础上的实践是发展的 D.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人工智能的发展表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B正确且符合题意;意识仍是人脑的机能,A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颠倒了二者的关系,说法错误;D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下列诗句与毛泽东的这一名言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p><p>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p><p>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p><p>③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p><p>④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和“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都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体现的是量变引起质变,③体现的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 大型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印象·大红袍》等《印象》系列作品创作。立足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顺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消费需求,打破传统舞台剧模式并借鉴西方印象主义美术特点,“以秀丽风光实景为舞台,把当地自然山水、民俗民风、历史人文和美丽传说等元素与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和现代歌舞表演理念加以融合”,使每一部作品都风格各异、凸显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系列剧的演出带给观众美好的视听享受,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p><p>《印象》系列作品的创作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p><p> </p></div></div>
<div><p>【答案】共①作品创作立足于当地生产生活,顺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做到了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尊重客观规律;②有选择、创造性地把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元素与现代技术和表演理念加以融合,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③既大胆创新,又立足实际、合乎规律,做到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或:做到了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p><p>【解析】试题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方面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本问知识范围限定在哲学生活,措施类试题,角度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考生注意回顾教材,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需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考生根据教材的该知识点进行作答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关于高中生的时间效率问题,结合大量的医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数据表明:长期睡眠不足,将给对身心健康带来一系列的伤害: 1.降低行为能力。人变得很恍惚,反应减慢; 2.对智力有伤害。医学研究显示:睡眠不足会大脑混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低下。 3.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睡眠不足会伴随易怒,食欲减退,眼睛疲惫、神经衰弱、食欲不振、血压异常、思考能力减退、免疫功能低下等表现;4.影响身高的发育。在生理学上,一般晚上22:00~5:00是最佳睡眠时间,如果错过或不足,细胞的新陈代谢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睡眠不足还影响自信、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情绪波动,严重时甚至会诱发精神疾病等……</p><p>调查显示:我校80%以上的同学都是通过常态化减少睡眠来延长学习时间,以至上午前三节课精神萎靡、效率低下,此景堪忧……</p><p>建议:1.严格遵守作息时间;2.尽量避免学习“开夜车”,这是一种得不偿失、不明智的做法。3.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上听好40分钟比课下花几个小时去弥补收获或许更大,这也正是我们高中时期最重要的“生存”哲学。 </p><p>(1)规律有哪些特征?对待规律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p><p>(2)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p><p> </p></div></div>
<div><p>【答案】(1)共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p><p>(2)共①物质决定意识。启发我们做事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人的生理构成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应该把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很多高中生“开夜车”没有重视睡眠对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的这个实际,在意志力的作用下延长学习时间违背了生命的规律,必然会适得其反。</p><p> ②意识能动的反作用物质,意识指导人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起到阻碍作用,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坚持正确意识的指导,避免或减少错误意识对认识世界和改造的负面影响。材料中睡眠不足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错误意识导致的结果。材料中所反映的学习上“开夜车”而导致睡眠不足,严重的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和身体健康。</p><p>【解析】本题以关于高中生的时间效率问题的调查结果和建议作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中等。</p><p>(1)本题要求考生回答规律有哪些特征和对待规律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本题考查规律的特点,考生可根据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这一教材知识来回答: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p><p>(2)本题要求考生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本题的知识范围是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问题指向是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等方面来分析说明。</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心境气质新的经济形态,以“互联网+”这些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为代表)。</p><p>材料 :为更好地促进新经济发展,国家发改委组织调研组于2016年4月13-15日赴深圳市开展系列调研活动。在深圳期间,调研组分别召开深圳市有关部门、研究院所和企业座谈会,赴华为公司等企业和园区进行实地考察。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听取有关方面对国家加快培育新经济的意见和建议,深化了对发展新经济的认识。</p><p>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对国家发改委的做法加以说明。</p><p> </p></div></div>
<div><p>【答案】共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国家发改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对新经济发展的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国家发改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国家发改委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了一些不合理的新问题,通过调查检验了这些问题。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国家发改委通过调研,深化了对新经济的认识,目的是推动新经济发展。</p><p>【解析】本题为综合性问答题。在试题的设问上,既有宏观视野,也有微观视角;在选材上,立足政治学科特点,紧密结合考生生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反映时代热点。试题以国家发改委组织调研组在深圳市开展系列调研活动为背景依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知识点。</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对国家发改委的做法加以说明,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本题的知识范围非常具体,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具体解答本题可结合材料分别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等方面来分析说明。材料“赴深圳市开展了系列调研活动”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深化了对发展新经济的认识”体现了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为更好地促进新经济发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国家发改委通过调研,深化了对发展新经济的认识,目的是推动新经济发展。</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