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浙江嘉兴南湖岸边的“红船”,真实地再现了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的历史场景,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心目中的革命圣物,更被公认为“党的摇篮”,向人们诉说着建党伟业的“红船精神”。材料表明</p><p>①文化与经济能相互交融 ②文化自身具有相对独立性 </p><p>③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浙江嘉兴南湖岸边的“红船”,真实地再现了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的历史场景,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心目中的革命圣物,更被公认为“党的摇篮”,向人们诉说着建党伟业的“红船精神”。这表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③④适合题意;①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传承乡村文明、乡土文化上下功夫,留住乡韵、记住乡愁。乡韵乡愁是割不断的情感纽带,是抹不去的成长记忆。下列古语与材料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一致的是</p><p>A.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p><p>B.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p><p>C.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p><p>D.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此题考查文化影响人的特点的相关知识。乡韵乡愁是割不断的情感纽带,是抹不去的成长记忆。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A、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B项正确;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目。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p><p>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p><p>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p><p>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p><p>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p><p>A.①② B.①④ C.②⑨、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民族文化。民俗节日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①②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福建晋江地区繁衍兴盛并广泛流传于闽南、台湾及东南亚一带的南派掌中木偶戏,俗称南派布袋戏,传承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该剧种受傀儡戏、梨园戏、南音等的滋养,“唱南曲,依傀儡调,做梨园科”在木偶剧中独树一帜。从南派布袋戏的发展中可看出</p><p>①中华文化因其包容性而源远流长 </p><p>②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p><p>③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文化区域性 </p><p>④文化创新离不开吸收借鉴和融合</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福建晋江地区繁衍兴盛并广泛流传于闽南、台湾及东南亚一带的南派掌中木偶戏,俗称南派布袋戏,传承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①适合题意;该剧种受傀儡戏、梨园戏、南音等的滋养,“唱南曲,依傀儡调,做梨园科”在木偶剧中独树一帜,这说明文化创新离不开交流、借鉴和融合,④适合题意;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错误;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历史悠久,有许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如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云南·和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安徽·西递宏村;清水穿城过,人家尽枕河—浙江·乌镇。这一座座古镇荟萃成一部丰富多彩的中华人文百科全书。上述材料主要显示了( )</p><p>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古镇能够展现文化多样性</p><p>③文化的个性寓于文化共性之中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先进性</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我国历史悠久,有许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如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云南·和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安徽·西递宏村;清水穿城过,人家尽枕河—浙江·乌镇。这一座座古镇荟萃成一部丰富多彩的中华人文百科全书。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镇能够展现文化多样性,①②适合题意;文化的共性寓于文化个性之中,③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让明星担纲“国宝守护人”,以小剧场形式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有着向国宝鞠躬、向匠人礼敬的谦卑姿态,有着贯通古今、求索国魂的虔敬气场,让博物馆里的文物真正“活”起来。该节目成功的原因在于</p><p>①实现了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p><p>②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因时而变,不断赋予时代新内涵</p><p>③发展文化事业,满足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p><p>④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该节目让明星担纲“国宝守护人”,以小剧场形式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实现了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①项符合题意;该节目有着向国宝鞠躬、向匠人礼敬的谦卑姿态,有着贯通古今、求索国魂的虔敬气场,让博物馆里的文物真正“活”起来,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④项符合题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保持不变,而具体内涵因时而变,不断赋予时代新内涵,②项说法错误;③项不是该节目成功的原因;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下列古诗句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是</p><p>①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p><p>②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p><p>③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p><p>④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②③符合题意。“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①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地注视着吾土吾民。他对公正的关切,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杜甫活着,他依然行走于大地……。这表明</p><p>A. 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p><p>B. 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才能获得艺术的永恒</p><p>C. 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p><p>D. 中华传统美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研读材料:他对公正的关切,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杜甫活着,他依然行走于大地……。这表明杜甫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正因为如此今天他依然行走于大地,获得了永恒。B符合题意。A说法绝对,CD与题意无关。故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中国农民丰收节”携手中秋节,哈尼小镇美不胜收。哈尼古调、千层梯田、万顷稻浪,这就是一部朴素而深厚的农耕文明史。今天以节为媒,让“她”活起来,既承载着亿万农民的殷切期盼,也翻开了乡村振兴的时代新篇。以节日激活农耕文明是为了</p><p>①实现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p><p>②拓展农耕文化传承的途径</p><p>③释放情感,营造重农强农的氛围</p><p>④承袭传统,保护中华文明的根脉</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今天以节为媒,让“她”活起来,既承载着亿万农民的殷切期盼,也翻开了乡村振兴的时代新篇。以节日激活农耕文明是为了释放情感,营造重农强农的氛围,拓展农耕文化传承的途径,②③适合题意;以节日激活农耕文明是文化产业的崛起,文化事业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①不合题意;文化的继承不是原封不动的承袭传统,④错误;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泉州市某废旧厂房在改造过程中,依托厂区中央面积约1000㎡的大埕,结合闽南的“埕”文化(“埕”即闽南古厝聚落特有的一种公共场地),建成集民宿、咖啡屋、酒吧、原创市集等业态为一体的泛文艺聚集地“小西埕”,在国庆节期间吸引了大量游客。该案例的成功经验在于</p><p>①融传统与现代为一体,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p><p>②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促进经济文化融合发展</p><p>③凸显鲜明民族色彩,展现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气派</p><p>④创造性转化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该案例的成功经验在于结合闽南的“埕”文化,建成集民宿、咖啡屋、酒吧、原创市集等业态为一体的泛文艺聚集地“小西埕”,创造性转化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促进经济文化融合发展,②④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问题,①项与题意不符;材料突出区域特色,不凸显鲜明民族色彩,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网络直播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自我表达及互动的平台,在诸多领域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网络直播也泥沙俱下、乱象丛生,如拜金媚俗、暴力猎奇、炒作负面舆情等。对此,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应该</p><p>①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多元多样的社会意识形态</p><p>②培育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责任,传递社会正能量</p><p>③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p><p>④知行合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针对网络直播存在的问题,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应该培育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责任,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②④项符合题意;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要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而不是开放包容,①项说法错误;材料不涉及民族精神问题,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语言是人类文明世代相传的载体,“十里不同音、五里不同调”,讲述着一方水土一段历史。当前,全球至少40%的语言濒危。2018年9月,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在长沙召开,就“语言多样性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达成了一系列国际共识。保护语言多样性有助于</p><p>①讲好中国故事,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p><p>②加强合作,推动多元一体的全球文化的形成</p><p>③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p><p>④传承民族文化,交流互鉴,让世界文化异彩纷呈</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保护语言多样性有助于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交流互鉴,让世界文化异彩纷呈,③④项符合题意;保护语言多样性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但不能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①项说法错误;保护语言多样性有助于尊重文化多样性,而不是推动多元一体的全球文化的形成,②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没有元宵的喧闹,没有端午的红火,清明是慎终追远的日子。它需要沉下心来,倾心领悟生命的真谛,追本溯源。中国人不是把生命看作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生生不息的生命链条。祭祖祭宗,感念的不只是血脉的接续,更是精神的传承。清明节所承载着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p><p>①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p><p>②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根基 </p><p>③涌动着对祖国和民族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p><p>④蕴含着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精神基因和价值追求</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清明节所承载着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涌动着对祖国和民族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清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①③项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精神根基,②项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价值追求并非与生俱来,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信息时代,人们用“大数据”来描述和定义海量数据,“大数据”理念为我们看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即决策行为将日益基于数据分析做出。这表明</p><p>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世界观是方法论的集中体现</p><p>C.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D.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大数据理念为我们看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说明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答案选A。B两项错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方法论是世界观的集中体现。D项正确,但材料是在阐述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而不是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所以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于水,化学家关心水的分子结构,物理学家关心水的分子热运动。而孔子在水边由眼前的水流不息想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运动不已,感叹“逝者如斯夫”;老子则从“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能胜”,得出柔弱刚强的一般结论。材料表明( )</p><p>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p><p>②哲学研究具体科学的本质和普遍规律</p><p>③哲学具有“反思”的特点 </p><p>④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不同人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谈看法,悟感受,表明具体科学揭示的是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而哲学则具有“反思”的特点。①③项正确且符合题意;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②项错误;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边漫画《某公下蛋》中的主人翁</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25/08/1f2667fa/SYS201905250835504182995309_ST/SYS201905250835504182995309_ST.001.png" width="200" height="11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坚持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p><p>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属于唯心主义</p><p>③认为客观世界随着主观意图而改变</p><p>④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漫画《某公下蛋》中的主人翁不以事实为依据,任意夸大成绩,认为客观世界随着主观意图而改变,属于思维决定存在的唯心主义,②③项符合题意;漫画反映了唯心主义观点,①项与题意不符;漫画体现出主观意识决定客观存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不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p><p>①物质不依赖人的意识 </p><p>②物质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p><p>③物质就是各种各样的具体的物质形态 </p><p>④物质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p><p>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①④正确,选C。②错误,物质的具体形态具有产生和发展。灭亡的过程;③错误,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不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诗人李贺的这首诗体现了</p><p>A. 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p><p>C.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 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能正确理解诗句的内涵和意境,二是能准确掌握教材相关知识。“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无条件的,C适合题意,A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项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7年经济工作,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意见》</p><p>①说明意识是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正确反映</p><p>②能动反映了当前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 </p><p>③是来源于当前国家安全工作的社会实践 </p><p>④是生成加强国家安全意识的重要原材料</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故排除。④选项表述错误,意识不能成为物质性的东西。题目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7年经济工作,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的意见》,该《意见》能动反映了当前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是来源于当前国家安全工作的社会实践。故②③入选。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植物不像人和动物一样具有“记忆力”。近来,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照射到一片叶子上的光,能够让整株植物作出相应的反应。科学家认为,植物可以用“电化学信号”在叶子之间传递光强和光质信息,这种反应方式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非常相似。植物“记住”光线中的信息并作出反应,进一步佐证了</p><p>①任何物质都有反应特性</p><p>②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p><p>③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同样的反应特性</p><p>④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题干材料主要强调植物“记住”光线中的信息并做出反应,这表明任何物质都有反应特性,①适合题意;这种反应方式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非常相似,说明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④适合题意;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材料强调的是植物的刺激感应,②不合题意;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反应特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一种内涵颜值叫“主要看气质”,有一种魂飞魄散叫“吓死宝宝了”,有一种励志情怀叫“洪荒之力”。每一个热词的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了</p><p>A.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 意识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p><p>C.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每一个热词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A适合题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B错误;本题并未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排除C、D;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红楼梦》中有许多包含哲学智慧的对联,如:“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等。饱含智慧的对联( )</p><p>①能开启人的心灵,改造客观世界 </p><p>②是生活的艺术结晶</p><p>③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和直接现实性 </p><p>④源于作者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p><p>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饱含智慧的对联能开启人的心灵,改造主观世界,①项说法错误;意识具有能动性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③项错误;②④项正确且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当这个世界连最后一滴干净的水、一口干净的空气都没有了,钱还有什么意义呢?”这是电影</p><p>《美人鱼》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下列表述与该台词哲学寓意一致的有 ( )</p><p>①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p><p>②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p><p>③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p><p>④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岷江获得,而明年无兽</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当这个世界连最后一滴干净的水、一口干净的空气都没有了,钱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的重要性,③④适合题意;①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不适合题意;②是一种自然现象,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扼守着海上要冲,岛上设立民兵哨所,但因条件艰苦,先后上岛的10多位民兵都不愿长期值守。1986年王继才接受守岛任务后,从此与妻子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有淡水没有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海防事业。王继才夫妇以32年的坚守和“家就是岛,岛就是国”的朴实无华的话语最好地诠释了爱国奉献的精神。2018年7月27日,“全国时代楷模”王继才在执勤时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9岁。习近平总书记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p><p>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王继才的先进事迹如何诠释了“家就是岛,岛就是国”的爱国奉献精神。</p></div></div>
<div><p>【答案】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王继才夫妇在他人不愿长期值守的海岛上坚守32年,正是他们在“家就是岛,岛就是国”的爱国精神指引下作出的正确选择;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王继才夫妇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战胜种种困难,献身海防事业,充分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p><p>【解析】</p><p>本题要求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王继才的先进事迹如何诠释了“家就是岛,岛就是国”的爱国奉献精神。</p><p>从材料可以看出,王继才夫妇在他人不愿长期值守的海岛上坚守32年,正是他们在“家就是岛,岛就是国”的爱国精神指引下作出的正确选择。王继才夫妇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战胜种种困难,献身海防事业,充分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可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等方面,说明王继才的先进事迹如何诠释了“家就是岛,岛就是国”的爱国奉献精神。</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三明地区南部的D村四面环山,风光秀丽,清清溪流穿村而过。因村地势较低,原先一下大雨,河水都会漫上河岸,冲进农田甚至农户家里。孙纪委干部驻村蹲点一年,围绕“河道+旅游+精准扶贫”做文章,带领村民打造“五彩大石”美丽乡村,配套完善休闲旅游设施,开发以爬山观瀑布为主题的森林公园,铺设集扶贫与旅游观光于一体的2.6公里光伏长廊……如今D村正朝着“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民富”的目标前进。从一个市级贫困小山村,到如今小有名气的乡村旅游休闲地,D村在尊重自然和保护生态的前提下,通过深度开发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统一。</p><p>(1)结合材料,说明D村在发展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p><p>(2)近期,D村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乡风文明示范村。请你为D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并写出其哲学依据。</p></div></div>
<div><p>【答案】(1)①D村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从本地实际出发,进行河道治理和旅游开发。②D村干部和群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惧进,因势利导打造美丽乡村。③D村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在尊重自然和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作为、大胆作为。</p><p>(2)示例一:推进移风易俗,弘扬先进文化。哲学依据:意识具有能动性,先进的意识能促进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p><p>【解析】</p><p>本题以D村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乡风文明示范村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设问指向D村在发展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指向,主要包括: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D村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p><p>(2)近期,D村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乡风文明示范村。请你为D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并写出其哲学依据。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但是建议及其哲学依据必须对应正确。</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2018年4月20日,乌鲁木齐市第十九中学高一年级师生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深深吸引下,举办了以“诗词绣中华经典咏流传”为题的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比赛活动。在舞台上,孩子们身着体现作品时代的服饰,或唱或舞,时吟时诵,将经典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贯穿到课堂教学,学生活动,实践体验等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增长文化知识和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锻铸民族文化品格。</p><p>(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分析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合理性。</p><p>材料二:2018年春节,央视播出了一档全新原创文化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该节目在国内首创将经典诗词与流行曲调相结合的方式,创新传播传统文化;节目立足当下,再造流行,让经典具有新时代属性;还让国际化的果敢Duplessy疯马乐队用中英文演唱《登鹳雀楼》,让诗词以音乐为媒,穿越古今、跨越国界,实现中西方文化互动和交融;引发全民热烈参与到传唱经典诗词,成为一张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声名片。</p><p>(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经典咏流传》是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的。</p></div></div>
<div><p>【答案】(1)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继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②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传统文化进校园有利于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p><p>(2)①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②立足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与发展,必须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批判地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又要融入时代精神。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节目让诗词以音乐为媒,跨越国界,实现中西方文化互动和交融。⑤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节目引发全民热烈参与到传唱经典诗词,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p><p>【解析】</p><p>本题以乌鲁木齐市第十九中学高一年级师生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深深吸引下,举办了以“诗词绣中华经典咏流传”为题的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比赛活动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设问指向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合理性。回答合理性的问题,也即是回答某某政策或者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最近几年高考频繁出现的设问方式,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的特点、双重作用、继承与发展、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分析意义,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p><p>(2)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知识,设问指向《经典咏流传》是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的,主要考查怎样进行文化创新,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主要内容包括: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立足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经典咏流传》细化分析。</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厦门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座美丽的花园城市。厦门之美不仅美在天风海涛、古榭高楼,更美在温文尔雅、多元共生。这与厦门注重内外兼修,坚守独特的城市核心气质,以文化为魂打造深厚的城市文明底色,塑造特有的城市精神是分不开的。</p><p>近年来,厦门将文化嵌入城市发展,以文化凝聚合力,在全市建成260多家集学习教育、文体活动、群众议事和组织孵化于一体的社区书院,营造居民精神家园,传承国学经典、闽南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并推出一批市民熟悉的先进典型进行榜样引领,让文化的力量内化为文明自觉。</p><p>目前,厦门全市共有65万注册志愿者和3000支志愿团体,参与了超过1.4万个志愿项目。如今,每天有近万名“微笑天使”活跃在厦门的大街小巷,他们头戴“小黄帽”,倡导文明交通,成为城市文明的标志性符号。厦门老人摔倒众人扶、斑马线前礼让行人等文明行为已经内化为习惯,体现在举手投足之间。在厦门,最美的风景是人。</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厦门是如何以文化为魂打造深厚的城市文明底色的。</p></div></div>
<div><p>【答案】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创建社区书院,营造精神家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彰显文化自信,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的价值;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典型,榜样引领,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培育城市文明风尚。</p><p>【解析】</p><p>本题以厦门以文化为魂打造深厚的城市文明底色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自信、精神文明建设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知识,设问指向厦门是如何以文化为魂打造深厚的城市文明底色的,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社区书院”“文化的力量内化为文明自觉”“志愿团体”,调动运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文化自信、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知识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统一。</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