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君 人教版 高2政治B卷·人教版·必修4第11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题型:解答题※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近年来,我国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是现代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迁的必然归宿。但是,我国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居住、交通、污染、治安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凸显。人们意识到,城市化不仅表现在空间的拓展、基础设施的完善,还应当体现在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的改善上,城市的“硬件”和“软件”缺一不可。面对城市化进程,人们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和思考。和以往对城市的向往不同,许多大城市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去郊区生活。</p><p>根据上述材料,运用实践观的知识分析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p><p> </p></div></div>
<div><p>【答案】13.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不同时期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会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人们对城市的认识渐趋全面和理性。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从“人们以前对城市的向往”到“逆城市化”趋势,说明人类对城市化的认识在不断的变化发展。</p><p>【解析】本题是一个认识类非选择题,要求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信息进行描述和阐释。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准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然后根据材料信息调取相关知识,最后运用相关知识对材料信息进行描述和阐释,从而生成答案要点。</p></div>
题型:解答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人民教育》某总编有一句经典的话“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其阅读史”,一直广为传颂。而他本人的发展史,也确确实实应证了这点。他的成长、学习、工作和生活一直都未曾离开过阅读。阅读影响着他,他坚持着阅读,孜孜不倦。这也应和了他常说的一句话“让阅读成为习惯”。 </p><p>请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对该总编的这两句话做一简要分析。</p><p> </p></div></div>
<div><p>【答案】14.①吸取别人的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②“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其阅读史”强调了个人的精神发展受个人阅读的影响,说明借鉴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而间接经验也是来源于实践,从这一角度看,该命题是正确的。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如果忽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片面夸大阅读对精神发展的作用,则“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其阅读史”这一观点就是错误的。</p><p>【解析】本题是一个辨析类的非选择题。要求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对题中观点进行论证和探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到我们要进行论证和探讨的观点。由材料信息可知,我们要进行论证和探讨的观点是“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其阅读史”“让阅读成为习惯”。然后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对这两种观点进行论证和探讨,分析其合理性,指出其缺陷。</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人大代表指出,建设美丽中国要引导公众树立绿色消费观,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生态文明从理念转变为全民自觉行为。回答下列小题。</p><p>【1】该人大代表的观点是基于</p><p>①只有正确的消费观才能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p><p>②思想意识来源于实践并能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p><p>③正确的意识能够在实践中转换为现实的力量 </p><p>④社会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p><p> </p><p>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p><p>【2】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纵向来看,生态文明将成为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种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出和实施,是人类对长期以来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飞跃,是人类文明理念的一次创新。这折射出</p><p>①认识来源于实践 </p><p>③认识具有无限性 </p><p>②生态文明观是认识发展的产物 </p><p>④生态文明观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p>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p><p>【1】B</p><p>【2】A</p><p>【解析】</p><p>【1】引导公众树立绿色消费观,是基于正确的意识能够在实践中转换为现实的力量,③说法正确。把生态文明从理念转变为全民自觉行为,是因为社会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④说法正确。意识对社会实践起指导作用,并不只是正确的意识才起指导作用,①说法错误。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会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说法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18世纪,人们对热现象的认识,走上了一条曲折的道路。英国物理学家布莱克提出了系统的“热质说”,这种观点统治了上百年。越来越深入的实践,推动着人们对热本质的认识。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热质说”破产。1842年,德国医生迈尔,经过对前人实践成果的研究和亲自实践,提出了能量转化守恒的思想。这一过程表明</p><p>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p><p>②世界上总有一些事物是人类终究不能认识的</p><p>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经历一个先错误后正确的历程</p><p>④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本质的展现需要一个过程</p><p>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 </p><p>【解析】材料表明人们对热现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反复的过程,这是因为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①④符合题意。②是不可知论的表现,③说法绝对化。</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书本里面是种不出水稻来的。”袁隆平用通俗的语言告诉我们</p><p>A.事物运动遵循固有的规律</p><p>B.任何权威不可能永远正确</p><p>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p>D.真理随历史条件丰富发展</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由“但是电脑、书本里面是种不出水稻来的。”可知袁隆平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认识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有可能获得成果,C正确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北京科技大学组织416支团队、4412名大学生、213名指导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足迹遍布全国及12个境外国家和地区,众筹募集70余万元爱心物资与图书,完成各类公益实践活动300余项。2016年暑期社会实践取得圆满成功。下列有可能发展在其中的实践活动有</p><p>①参与当地环保实践 </p><p>②相互交流实践经验 </p><p>③运用科技支农农业 </p><p>④撰写暑期实践报告</p><p>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A </p><p>【解析】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①③符合题意。②④属于主观性的活动,不是社会实践活动,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强调实干兴邦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联系。之所以要强调实干兴邦,是主要是因为实干具有</p><p>A.客观物质性 </p><p>B.主观能动性 </p><p>C.直接现实性 </p><p>D.社会历史性</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之所以强调实干,是因为只有实干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想,这是基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C符合题意。ABD都是实践的特点,说法正确但与题干不能形成因果关系,与题意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神舟”一号到2016年10月17日发射升空的“神舟”十一号,我国的航天科技实验取得不断进步。这表明</p><p>A.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p><p>B.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p><p>C.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p><p>D.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p><p> </p></div></div>
<div><p>【答案】B </p><p>【解析】我国的航天科技实验不断进步,说明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体现了实践的历史性,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特征,没有体现物质的决定作用,也没有体现客观物质性的内容,ACD均不符合材料主旨。</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