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47:38

同步君 人教版 高2政治B卷必修4第22课时《社会历史的主体》

题型:解答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道德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滋养的过程是公民的价值认同和自觉道德实践的过程。具体地说,道德建设要在“增强认同,付诸实践,抓住重点,完善奖惩,健全制度”方面下功夫。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这是道德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付诸实践是道德建设的关键,每个公民都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自然就能使道德融入世界.使世界充满道德。领导干部、青少年和公众人物是道德建设的重点人群,这些人的自觉践行必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和社会主义道德相承接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道德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p><p>结合材料,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上述道德文化建设的做法进行分析。</p><p>&#xa0;</p></div></div>
<div><p>【答案】14.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通过道德文化建设,推动公民的价值认同和自觉道德实践,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道德文化建设只有付诸实践,才能使道德融入世界,使世界充满道德。③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道德文化建设必须通过领导干部等重点人群带动全体社会成员积极参与。④上层建筑反作用与经济基础。健全和社会主义道德相承接的法律法规体系,能为道德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p><p>【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唯物史观的知识点,是一道分析类的简答题。材料体现了通过道德文化建设才能提高人们的道德文化水平,弥补中国道德文化建设不足的问题,体现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通过分析材料“付诸实践是道德建设的关键,每个公民都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自然就能使道德融入世界。”可以得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通过分析材料“建立健全和社会主义道德相承接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道德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可以得出:“上层建筑反作用与经济基础。”</p></div>

    题型:解答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创排了《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用戏曲演绎中华美德故事,让观众伴随艺术进入到中华美德的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境界。其中《木兰从军》传递的是花木兰骁勇善战、孝老爱亲的故事;《岳母刺字》则讲述了岳母训教岳飞要以国家为重的故事;《带着妹妹上学》讲述了当代青年洪战辉面对家庭重负孝老爱亲、自强不息的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年轻女孩徐秀娟爱岗敬业,不惜牺牲生命救助丹顶鹤的故事……</p><p>目前,该系列剧演出过百场,以青少年儿童为主体的观众逾3万人,受到了青少年的喜爱和追捧,而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在创作和演出中也提升了艺术素养和水平。 </p><p>(1)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知识,分析说明人民群众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p><p>(2)假如某校即将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为号召同学们积极参与,请你拟写两条宣传语。</p><p>&#xa0;</p></div></div>
<div><p>【答案】14.(1)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中华美德主人翁的故事为戏曲创作提供了素材,是文艺创作的基础。③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直接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师生通过收集素材,创排戏曲等方式,直接创造了道德建设的精神财富。 </p><p>14.(2)品校园生活,尝戏曲文化;走进戏曲,感受戏曲的魅力;重温时代经典,畅想戏曲之声。</p><p>【解析】 </p><p>(1)本题考查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知识,设问指向人民群众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材料主要揭示了人民群众为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物质条件,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然后结合材料,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人民群众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p><p>(2)本题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宣传标语有着广告设计宣传理念的属性,它宣传正面积极的理念,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倡导性原则。宣传标语设计既要有听觉冲击力,更要有心灵震撼力,能让人易懂、易记、难忘,不能啰唆、含糊,应避免用长句、拗口之语。在整体上,设计要符合简洁、精练、健康的原则。回答时围绕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进行设计。</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可能还要在黑暗中多摸索几十年。”对于邓小平的这一讲话,有网友这样阐释:新中国的成就是由毛泽东创造的。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p><p>①邓小平认识到了伟人对社会历史的积极作用 </p><p>②二者都认为社会历史是由杰出人物创造的  </p><p>③二者都认识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人民  </p><p>④网友的观点是唯心主义在社会领域的表现</p><p>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邓小平的观点体现了①,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新中国的成就是由毛泽东创造的”的观点夸大了伟人的成就,忽视了人民群众的作用,属于唯心史观,④正确阐释了这一观点。②③不是题中两种观点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这是因为</p><p>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p><p>②一切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在自己的劳动中直接创造的</p><p>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p><p>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着社会历史的性质</p><p>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        </p><p>【解析】材料揭示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①③符合题意。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但不是所有的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的,②观点错误。社会历史的性质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来决定的,排除④。</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发展两岸关系,要使两岸民众具有“获得感”;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也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作为政治理论话语体系中一个带着鲜活生活气息的词汇,被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屡屡提及。强调民众的“获得感”,是因为</p><p>①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p><p>②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p><p>③民众获得感的增强是经济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p><p>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事业取得成功的保证</p><p>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强调民众的“获得感”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②④符合题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经济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是生产的发展,①③观点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农村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广大农民的贡献。正是农民的首创精神,将改革潮头一次又一次推向新的高度,成为推动我国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变革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这表明 </p><p>①农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力军</p><p>②农民是农村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p><p>③农民的首创精神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p><p>④农民的首创精神解决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p><p>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农民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离不开农民,离不开农民的首创精神,①②正确。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在改革实践中不断解决的,③④夸大了农民的首创精神的地位和作用,观点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看,漫画《关注民生》揭示了 </p><p>&#xa0;</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8/b10a8b55/SYS201801021827097986917146_ST/SYS201801021827097986917146_ST.001.png" width="197" height="14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xa0;</p><p>①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p>②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 </p><p>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p><p>④社会历史的主体其实是人民群众</p><p>A.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漫画反映的是群众观,折射出价值选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所决定的,①③正确符合题意。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②观点错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而不仅仅是人民群众,④观点片面,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文学繁荣发展的光辉历程,是作家们与人民同心、与人民同行的历程。这说明</p><p>A.事物在发展中实现联系               </p><p>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p><p>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p><p>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揭示了人民群众在中国文学繁荣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性,反映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的重要地位,B符合题意。事物在联系中实现发展,A颠倒了联系和发展的关系,观点错误。CD与题意无关。</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同步君 人教版 高2政治B卷必修4第22课时《社会历史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