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42:17

山东省泰安知行学校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练习题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位同学在复习《百舸争流的哲学思想》时,绘制了右侧这幅图,其中空白处应该填“唯物主义”的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20/f6efd7e6/SYS201801022052399014860653_ST/SYS201801022052399014860653_ST.001.png" width="397" height="24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就是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的就是不可知论。A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词语所蕴含的道理与哲学上的“两个对子”相对应,正确的是(  )</p><p>①理在事先——断章取义      ②形存神存——心无外物</p><p>③相由心生——削足适履      ④沧海桑田——墨守陈规</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理在事先是唯心主义观点,断章取义是形而上学观点,①项对应错误;形存神存——心无外物,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②项对应正确;相由心生——削足适履均属于唯心主义观点,③项对应错误;沧海桑田——墨守陈规是运动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④项对应正确;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小源在撰写哲学小论文时,引用了下面一段学术资料:</p><p>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就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p><p>你认为小源所要论证的问题最有可能是</p><p>A. 辩证法和形而卜学的对立</p><p>B. 哲学基本问题</p><p>C. 哲学与时代精神</p><p>D.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根据题目中的表述: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就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故可以看出,其探讨的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故属于哲学的基本问题。B选项入选。其他选项表述错误,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此回答题</p><p>【1】【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它很有效地指导了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p><p>①作为自然规律,支配着自然界的变化发展    </p><p>②具有科学性,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p><p>③来自实践,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促进作用       </p><p>④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指导作用,因而是真理</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2】【2】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而将其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分为一个“节气”, 形成“二十四节气” 并用于农业生产。这表明</p><p>①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②“二十四节气” 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p><p>③认识是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④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p><p>【1】【1】B</p><p>【2】【2】C</p><p>【解析】本题以“二十四节气”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规律的客观性、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p><p>【1】【1】“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反映了自然规律,但本身不属于自然规律,并不支配自然界的变化发展,①不选;“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具有科学性,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应选;“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来自实践,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促进作用,③应选;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指导作用未必就是真理,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p>【2】【2】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①错误;“二十四节气”是对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的反映,这表明“二十四节气”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②正确;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认识不是直接现实性活动,③不选;“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古人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并被用于农业生产,这表明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指导实践,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非诚勿扰2》捧红一首小诗《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下列与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p><p>A. 古今异俗,新故异备    B. 理在事先,理生万物</p><p>C. 我在故我思    D. 心外无物</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这是说我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这是一种唯物主义观点。“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强调了发展的观点,并没有强调唯物主义的观点,A项不选;“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与诗中所蕴含哲理不一致,B项不选;“我在故我思”是唯物主义观点,与诗中所含哲理一致,C项应选;“心外无物”是唯心主义观点,与诗中所含哲理不一致,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雅安芦山地震发生后,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认为地震是天灾,天命不可违!下列观点与这一观点代表的哲学派别根本对立的是(    )</p><p>&#xa0;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xa0;</p><p>②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xa0;&#xa0;&#xa0;</p><p>&#xa0;③我思故我在&#xa0;&#xa0;&#xa0; &#xa0;</p><p>④天地之变,阴阳之化</p><p>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认为地震是天灾,天命不可违,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与之根本对立的观点代表的哲学派别应是唯物主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唯物主义观点,①应选;“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与材料中的观点不是根本对立的,②不选;“我思故我在”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与材料中的观点不是根本对立的,③不选;“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强调了世界是物质的,这是唯物主义观点,与材料中的观点根本对立,④应选,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他们的观点</p><p>①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p><p>②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p><p>③把哲学卜的物质同具体的物质形态混为一谈</p><p>④虽然坚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本质上是错误的</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材料中的观点认为水是万物的根源,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该观点把哲学的物质概念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②③正确;①不选, 因为机械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④不选,因为该观点本质是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是正确的。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它是(  )</p><p>①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②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③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④人们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①④是本题的原因,适合题意;②③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不是原因,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个唯物主义自身的历史演变来看,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完成了由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变。各种形态的唯物主义的共同之处在于</p><p>A. 正确认识了世界的本质</p><p>B. 反对把意识作为世界的本原</p><p>C. 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p><p>D. 承认意识有重要的反作用</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反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机械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上的原子作为世界本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认识了世界的本质,A说法错误;各种形态的唯物主义都把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反对把意识作为世界的本原,B正确且符合题意;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是可知论,而不是唯物主义的共同之处,应排除C;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意识有重要的反作用,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的变化体现了</p><p>①实践决定认识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p><p>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此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本题出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难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抓住题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并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错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故②③正确;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并不一定是正确反映,④表述绝对化。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企业若想得到良好发展,必须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优秀的经营者能够对市场需求做出正确的判断。从哲学基本问题来看,这是因为                      </p><p>①存在决定思维                         </p><p>②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p><p>③思维决定存在                         </p><p>④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p><p>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题目中,企业若想得到良好发展,必须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优秀的经营者能够对市场需求做出正确的判断。从哲学基本问题来看,这是因为存在决定思维,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故①④入选。②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③选项错误,该观点属于唯心主义。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观点中,体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一组是</p><p>A. “气者,理之依也”与“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p><p>B.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与“成功与失败取决于天象星座”</p><p>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与“读书百遍,其义自现”</p><p>D. “我思故我在”与“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气者,理之依也”与“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均是唯物主义,A不适合题意;“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与“成功与失败取决于天象星座”体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B适合题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与“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均是辩证法思想,C不适合题意;“我思故我在”与“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均是唯心主义,D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下列观点与此观点所属的哲学派别相一致的是:</p><p>①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p><p>②人病则忧惧,忧惧则见鬼出</p><p>③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p><p>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这种观点认为世界起源于气,属于唯物主义观点。①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③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均不合题意,排除;②④是唯物主义观点,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选项蕴含的哲理与漫画《塑造》所要批判的哲学思想相似的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20/a73f4cff/SYS201801022054001547528971_ST/SYS201801022054001547528971_ST.001.png" width="282" height="9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人们总是按自身意愿认识世界改造世界</p><p>B.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p><p>C. 如果牛有宗教,那么它们的神也会是牛</p><p>D. 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是漫画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漫画《塑造》体现了意识是世界的本源,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批判人们总是按自身意愿认识世界改造世界,A适合题意;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这是唯物主义观点,B不适合题意;如果牛有宗教,那么它们的神也会是牛,这揭示了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不适合题意;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不适合题意。</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材料一:“疑邻偷斧”的故事,说的是古代宋国有一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便怀疑是邻居的孩子偷了,他看那邻居的孩子走路的样子,说话的神态等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后来,他的斧子找到了,再看那邻居家的孩子怎么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了。</p><p>材料二:明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王守仁认为:“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p><p>(1)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属于什么样的世界观?</p><p>(2)评析两个材料并列举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p><p>&#xa0;</p></div></div>
<div><p>【答案】(1)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从主观出发的错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p><p>(2)①材料一体现了生活中的唯心主义,材料二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领域中的唯心主义思想,它们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②主观唯心主义者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如学习上总认为自己实力不行,无法提高成绩,考大学没有希望;生活中不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一些问题,总看着某个人不顺眼,总认为某个人和自己作对,从而厌恶人家等等。</p><p>【解析】本题以古代谚语“疑邻偷斧”和王守仁的观点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设问指向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属于什么样的世界观,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从主观出发的错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p><p>(2)本题设问指向评析两个材料并列举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材料一体现了生活中的唯心主义,材料二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领域中的唯心主义思想,它们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主观唯心主义者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可以从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分析回答。</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截止2017年6月28日,全国19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982.1千公顷,受灾人口1490.17万人,紧急转移133.37万人,倒塌房屋1.8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229.33亿元,因灾死亡47人,失踪10人。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损失,一些人思想“另类”,议论纷纷:第一种人说,一切都是天意,天命不可违;第二种人说,灾害已成定局,过一天算一天吧;第三种人说,天灾不可避免,但事在人为,我们应该把损失缩减到最低程度。</p><p>(1)请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上述三种人的观点分别属于什么哲学派别,其基本观点各是什么? </p><p>(2)请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p><p>&#xa0;</p></div></div>
<div><p>【答案】(1) ①第一种人认为“天命不可违”,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其基本观点是: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②第二种人认识到“灾害已成定局”,但消极等待,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且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③第三种人的认识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p><p>(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展开的。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②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p><p>【解析】本题以面对自然灾害人们的两种不同的认识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上述三种人的观点分别属于什么哲学派别,其基本观点各是什么。根据材料,“第一种人说,一切都是天意,天命不可违”,该观点认为“天”是世界的本源,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材料中,第二种人说,灾害已成定局,过一天算一天吧,该观点认识到“灾害已成定局”,但消极等待,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第三种观点:天灾不可避免,但事在人为,我们应该把损失缩减到最低程度,该观点认为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故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分析说明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需要从其分歧方面进行表述,即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展开,然后说明如果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则就是唯物主义,如果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则就是唯心主义。</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省泰安知行学校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