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书一世界。多藏一本书,就多拥有一个精神世界,多拥有一方自由天地;多看一本书,思想境界就高一层,人生视野就宽一度。这句话蕴含的文化道理有 </p><p>①书香飘溢的文化环境有利于促进人的成长</p><p>②优秀文化能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p><p>③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是有形的、强制的</p><p>④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p><p>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材料中“多藏一本书,就多拥有一个精神世界,多拥有一方自由天地”,这说明书香飘溢的文化环境有利于促进人的成长,故①正确;材料中“多看一本书,思想境界就高一层,人生视野就宽一度”,这说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故④正确;优秀文化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故②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故③错误。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作者而言,诗是“瞬间幸福的记录”“强烈感情的自然迸发”,散发着“成熟的理性”;对读者而言,“诗如禅机、在于参悟”,而“有灵魂的人可以在诗中找到知己”,形成新的自我。材料告诉我们 </p><p>①应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p><p>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p><p>③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发展 </p><p>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材料强调,诗能够记录生活中瞬间的幸福,表达自己的强烈感情,折射出人们的理性精神,读诗可以找到知己,形成新的自我,诗歌熏陶人们的精神世界,说明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发展,我们应该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故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故②不符合题意;④选项强调的是经年累月,难以抹去,可见,材料没体现,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因素上的区别,造就了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下列对文化多样性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p><p>A.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p><p>B.承认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p><p>C.为保护文化多样性,应该减少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p><p>D.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上</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p><p>A: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A符合题意。</p><p>B:承认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说的是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题意不符,B错误。</p><p>C: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C错误。</p><p>D:D不符合题意,D错误。</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和平之光闪耀军运——第七届世界人运动会开幕式是一道中国味十足的文化大餐,其优美的旋律,精巧的创意,凸显中华文明底蕴。它不仅让国人感到自豪,也让全世界人民为之陶醉。这主要说明</p><p>A.开幕式体现了当代文化发展的趋势</p><p>B.开幕式完全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p><p>C.各国文化一律平等</p><p>D.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p><p>A:A片面夸大了开幕式的影响,A错误。</p><p>B: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B错误。</p><p>C:材料没有体现各国文化一律平等,C错误。</p><p>D:开幕式不仅让国人感到自豪,也让全世界人民为之陶醉,体现了开幕式有文化个性又有文化共性,说明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D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1月8日,中国艺术研究组织写生队伍走进中国最美乡村———婺源采风写生。此次写生活动,注重中国画审美意趣的国画画家,与强调自然和光的油画画家及其他流派的画家互动切磋,大胆尝试,用画笔表现新时代美丽乡村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次活动</p><p>①目的是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p><p>②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p><p>③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p><p>④在艺术实践中推动文化创新</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此题考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中国艺术研究组织写生队伍走进婺源采风写生,注重国画画家、油画画家及其他流派的画家互动切磋,大胆尝试,用画笔表现新时代美丽乡村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次活动有利于不同画派的艺术家相互交流、借鉴,在艺术实践中推动文化创新,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②④正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①说法错误,排除;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③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 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p><p>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p><p>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略</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两个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一举措的主要意义在于</p><p>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p><p>②凝聚强大民族力量</p><p>③培育伟大民族精神</p><p>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我们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铭记历史,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②③正正确;①不选,因为设立国家公祭日不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无关;④强调了思想道德建设,不符合题意,不选。故本题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天津某小学学生演唱《歌唱祖国》,庆祝国庆节,弘扬和培育学生们的民族精神。这一行动</p><p>①有助于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p><p>②可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p><p>③可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p><p>④这是我国当前各项工作的中心</p><p>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民族精神。</p><p>①②③:演唱《歌唱祖国》,庆祝国庆节,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发扬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学生们的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①②③符合题意。</p><p>④: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各项工作的中心,④错误。</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没有卧薪尝胆,就没有“两弹一星”;没有力透纸背,就没有杂交水稻;没有夙兴夜寐,就没有小米、海尔;没有埋头苦干,就没有华为、格力。这表明( )</p><p>①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p><p>②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p><p>③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p><p>④只要同心同德就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p><p>A.①② B.①④</p><p>C.②③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②③:材料事例是中华民族具有奋斗精神的表现。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开发和建设了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开拓了波涛万顷的辽阔海疆,开垦了物产丰富的广袤粮田,治理了桀骜不驯的千百条大江大河,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建设了星罗棋布的城镇乡村,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②③符合题意。</p><p>①:材料没有体现团结精神,排除①。</p><p>④:只要同心同德就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④。</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议会共和制、总统制同属于民主共和制,但两者有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从本质上说在于</p><p>A.所体现的阶级属性不同</p><p>B.所体现的国家结构不同</p><p>C.所体现的权力授受关系不同</p><p>D.所体现的国家政权运行方式不同</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A正确,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议会制共和制、总统制共和制同属于民主共和制,但两者有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从本质上说在于所体现的阶级属性不同;<br />BCD都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体现的是中西政体有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从本质上讲是由两者的国体不同、阶级属性不同决定的;因此BCD都不符合题意。<br />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俄罗斯到中亚,从朝鲜半岛到南亚次大陆,从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机制到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同邻国的友好关系及与周边的区域合作都在不断取得进展。这表明,中国政府</p><p>A.以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作为外交活动的宗旨</p><p>B.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参加国际组织,高度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p><p>C.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p><p>D.通过与其他国家结成联盟来维护自身利益</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A说法错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br />B符合题意,中国同邻国的友好关系和周边的区域合作都在不断取得进展。这表明,中国政府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参加国际组织,高度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br />C不合题意,材料并不是仅仅强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r />D说法错误,我国采取不结盟政策,“与其他国家结成联盟”说法错误。<br />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英法同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政体的具体形式不同,英国是典型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是典型的民主共和制中的半总统半议会制政体。造成它们政体不同的原因是</p><p>①历史背景不同 ②阶级力量对比不同 ③政治传统不同 ④革命的目的不同</p><p>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②③符合题意,英法两国政体不同,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不同,阶级力量对比不同,政治文化传统不同; </p><p>④错误,英法两国革命的目的相同,都是资产阶级为掌握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而发动革命。 </p><p>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加试题]由于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对立”,历史上美国联邦政府多次面临关门,非核心部门甚至出现短期的临时关门,但关门的风险最终部能顺利化解。关门的风险之所以能化解是因为</p><p>A. 美国的联邦制是化解政治危机的钥匙</p><p>B. 美国的两党在具体议题上的政策存在差别</p><p>C. 美国的两党在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p><p>D. 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在政治实践中难以真正贯彻</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美国是两党制国家,虽然两党的具体政策存在差别,但是根本利益一致,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为资产阶级服务,所以关门的风险最终还是能化解,故选项C说法正确。选项AB不是其原因,故排除。选项D说法错误,美国实行的就是三权分立,故答案选C。</p></div>
题型: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 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展了系列“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极大地震慑了黑恶势力和犯罪分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安定的环境。</p><p>运用《国家与国际组织》第一单元国家本质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p></div></div>
<div><p>【答案】①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任何国家都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②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③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出重拳打击黑恶势力,目的是为了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p><p>【解析】</p><p>本题以我国政府开展的系列“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背景材料设置问题,考查《国家与国际组织》相关知识,题型为原因说明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p>本题要求运用《国家与国际组织》第一单元国家本质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知识限定为“国家本质”相关知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材料体现的是国家行使专政职能,原因分析可从国家的本质、国家的职能、我国的国家性质等方面着手。</p></div>
题型: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 秋风送爽,硕果飘香。2019年9月23日,天津市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拉开帷幕。津郊百万农民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在丰收的喜悦中感受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的发展成就。这次活动以“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为宗旨,以“科技兴农庆丰收,五谷丰登迎国庆”为主题,突出农民主体,让农民成为节日主角,丰收节期间,围绕“我的丰收我的节”,共组织开展了66场乡村旅游,农民展销,民俗表演,美食品鉴等具有天津特色的系列庆祝活动。</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p></div></div>
<div><p>【答案】①在开展民俗文化及传统农耕文化中,通过发挖其经济价值。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②通过这一活动,激励农民增强农民振兴农村的精神力量;③对优秀的民俗文化及传统农耕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文化自信,促进农民全面发展;④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与兴盛,为乡村振兴培育新人,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p><p>【解析】</p><p>本题以天津市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拉开帷幕为背景材料,设置问题考查文化生活知识,题型为作用分析类,主要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p><p>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知识限定为文化的作用,回答本题要紧紧抓住材料,从中提取能够发挥文化作用的相关信息,与文化作用相对接,然后组织分析回答。“组织开展了66场乡村旅游,农民展销,民俗表演,美食品鉴等具有天津特色的系列庆祝活动”,既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又体现了文化塑造人生,这一活动能够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文化自信,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在丰收的喜悦中感受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的发展成就” 激励了农民发展农业振兴农村的精神力量。</p></div>
题型: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都是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平凡的名字,平凡的面容背后,是不平凡的坚持和不平凡的勇敢,他们或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或诚实守信,或敬业奉献,或孝老爱亲——他们是我们生命之路上的道德榜样,更是我们身边的平凡人。他们以一己之力为这个社会带来融化在手心里的温暖,流淌在身边的感动!他们像前进路上的明灯,引领着整个社会在道德之路上前行。 </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相关知识说明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p></div></div>
<div><p>【答案】①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发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榜样作用;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③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上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人们心中闪亮。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p><p>【解析】</p><p>本题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为背景材料,设置问题考查文化生活知识,题型为措施分析类。解答本题要从材料入手,提炼有效信息,透过信息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p>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相关知识说明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知识限定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相关知识,具体指向“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回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教材中关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然后到材料中提取与之相对应的有效信息,一一作答即可。“他们是我们生命之路上的道德榜样”,要求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发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榜样作用;“他们或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或诚实守信,或敬业奉献,或孝老爱亲”,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像前进路上的明灯,引领着整个社会在道德之路上前行”,要求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p></div>
题型: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 70周年大阅兵令人震撼、催人奋进、全球瞩目,让我们收获了:</p><p>第一:致敬历史,全体中国人上了一堂宝贵的爱国教育课。大阅兵,是对70年辉煌历史的致敬。在大阅兵中,战旗方队行驶在装备方队最前面,这既是对革命先烈和战斗美雄的致敬,也是向我们党和军队的“苦难辉煌”致敬。</p><p>第二:彰显国力,14亿中国人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70年前,在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我们只有17架飞机。周总理说:飞机不够,我们就飞两遍。此次大阅兵,160余架飞机振翅长空,傲视苍穹!</p><p>第三:检验全军,全面重塑后的人民军队战力提升。大阅兵中最惊艳的莫过于首次亮相的“快递小哥”东风-41核导弹,彰显了我国最先进最具有威慑力大国长剑的重要地位。</p><p>第四:宣示决心,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此次阅兵首次安排了维和部队方队参阅,是向世界宣示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履行大国责任的担当。</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简析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的文化意义。</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参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会影响人的认识和行动,优秀文化还能塑造人。本次盛大阅兵震撼人心,让人热血沸腾,激发国人努力奋发、砥砺前行。②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阅兵仪式极大激发和培养了国民的爱国热情,促进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努力。③在阅兵仪式上充分展现出的团结精神、奋斗精神、创造精神、梦想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阅兵仪式有利于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本次大阅兵不仅展现了我国强大的科技、文化实力,还彰显了我国维护国家、人民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p><p>【解析】</p><p>本题以70周年大阅兵为背景材料,设置问题考查文化生活相关知识,题型为意义分析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p><p>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简析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的文化意义。知识指向文化的意义,可从文化对社会、对国家的作用、对人的影响等角度着手。“大阅兵令人震撼、催人奋进”,体现文化影响人,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全体中国人上了一堂宝贵的爱国教育课”,说明阅兵仪式极大激发和培养了国民的爱国热情,有利于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检验全军,全面重塑改革开放后的人民军队战力提升”、“宣示决心,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说明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彰显了我国维护国家、人民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p></div>
题型: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 媒体时代是个大趋势,媒体融合发展是篇大文章。全媒体指媒介信息采用文字、声音、影像、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网站等多种媒介形态,通过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等多种网络进行传播,用户可以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完成信息融合接收的信息传播方式。</p><p>材料一:在全媒体时代浪潮中,新华社倾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写下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中国答卷”。充分运用云计算、移动直播、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提升采编能力。推出直播新闻、可视化新闻、机器人新闻等读者喜闻乐见的移动新闻产品,在传播中抢得先机。做大做强新华网后,又开辟微博微信账号、海外社交平台账号和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把新华社打造成新媒体领域发挥主导作用的“网上通讯社”。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人才使用通道,推动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特人向全媒记者、全媒编辑、全媒管理人才转型,开办原创栏目,培育品牌公号,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网红”。</p><p>材料二:全媒体时代,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对对舆论造成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力,用好了能够造福国家和人民,用不好就可能带来难以预见的危害。在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的格局中,提高人们对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能力成为当务之急。</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新华社写下的“中国答卷”对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启示。</p><p>(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开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媒体健康发展的宣传工作。</p><p>(3)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超过8亿,其中手机网民占98.3%。全媒体时代,请就青年学生做一名合格的新媒体用户提两条建议。</p></div></div>
<div><p>【答案】(1)①利用现代科技和传媒手段,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②立足社会实践,结合时代条件,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③打造媒体传播新平台,创新性发展文化交流传播的方式方法。④重视全媒体人才的培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p><p>(2)①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②加强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监管和引导,严格遵守信息发布管理机制,不得传播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不得发布不良信息。③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p><p>(3)①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做文明守法的新媒体用户。②承担社会责任,提供和传播健康向上的媒体内容。</p><p>【解析】</p><p>本题以全媒体时代的发展为背景材料,设置3个小问题,综合考查文化生活相关知识,3小问皆为措施类试题,解答各个小问都要求紧扣不同的材料分析解决具体的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p>(1)第一小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新华社写下的“中国答卷”对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启示。此题综合性较强,需要运用的文化生活知识跨度较大,解答本题一定要抓住“中国答卷”中的具体做法,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教材知识相对接,提炼出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措施。“充分运用云计算、移动直播、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提升采编能力”,体现利用现代科技和传媒手段,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推出直播新闻、可视化新闻、机器人新闻等读者喜闻乐见的移动新闻产品,在传播中抢得先机”,体现立足社会实践,结合时代条件,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开辟微博微信账号、海外社交平台账号和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把新华社打造成新媒体领域发挥主导作用’网上通讯社’”,体现打造媒体传播新平台,创新性发展文化交流传播的方式方法;“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人才使用通道,推动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特人向全媒记者、全媒编辑、全媒管理人才转型,开办原创栏目,培育品牌公号,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网红’”体现重视全媒体人才的培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p><p>(2)第二小问要求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开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媒体健康发展的宣传工作。本题知识指向如何开展文化宣传工作发展先进文化。解答本题,可从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加强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监管和引导、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角度回答。</p><p>(3)第三小问要求全媒体时代,请就青年学生做一名合格的新媒体用户提两条建议。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回答本题只要围绕青年学生,围绕如何做合格新媒体用户回答即可。比如,做文明守法的新媒体用户;提供和传播健康向上的媒体内容等等。</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