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世界是多元的,文明是多样的,十个手指各有长短,无论哪种文化,哪种文明,都应该彼此尊重,相互借鉴对方的长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强调这一文明观是基于</p><p>A. 各种文明的冲突和差异正在逐步消失</p><p>B. 世界各民族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趋同</p><p>C. 世界各民族文化都具有包容性</p><p>D. 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无论哪种文化,哪种文明,都应该彼此尊重,相互借鉴对方的长处”体现了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选D;A不选, 因为文化差异是客观的存在的;B不选, 因为文化具有多样性,不会日益趋同;C与材料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这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教育发展需要财政支持说明</p><p>A.经济发展了文化才能发展 </p><p>B.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p><p>C.增加教育支出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p><p>D.政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文化有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与经济不是亦步亦趋的,A错误;教育发展需要财政支持说明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B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并未涉及教育公平,故排除C;中国共产党执政,政府不能执政,故排除D;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4年互联网上出现了新一批流行语:且行且珍惜、也是蛮拼的、有钱就是这么任性等,这些流行语多为社会新闻人物、新事件的浓缩和概括。这主要表明</p><p>A.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B.文化来自人们的灵感</p><p>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化</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材料中侧重强调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不侧重强调文化的表现形式,故A不符合题意;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不是来源于创造者的灵感,故B错误;网络新词多为新事件、新闻人物的浓缩和概括,说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故C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化,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山东的街巷之中的墙壁之间,常能见到一方刻有“石敢当”石头。“泰山石敢当”这一形象不仅流淌着齐鲁文化源于山水、系于山水的血脉,也代表了山东人温柔敦厚、豪爽正直的典型特质,更展现出山东精神历久弥新、推陈出新的演变。这说明</p><p>A.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p><p>B.刻有“石敢当”石头属于人们的文化活动</p><p>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p><p>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刻有“石敢当”的石头是文化的载体,说明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故A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人们的文化活动、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和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故排除BCD;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人喜欢喝茶,并衍生出特有的“茶文化”。“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这说明</p><p>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p><p>②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p><p>③青年学生都要主动接受“茶文化”的熏陶 </p><p>④健康的文化活动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p><p>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说明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①②④符合题意入选;不是青年学生都要接受“茶文化”的熏陶,③说法太绝对,故排除③;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人说,文化就如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时时刻刻浸润于洗涤着我们。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p><p>①重庆一中学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 </p><p>②央行决定,自2015年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 </p><p>③5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 </p><p>④2014年9月28日,中国多地开展“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仿古祭祀活动 </p><p>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一切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举办校园艺术节”是文化活动,属于文化的范畴,①符合题意;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属于经济现象,②不符合题意;③属于政治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开展孔子祭祀活动属于文化活动,属于文化范畴,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成都有一种赞美叫巴适,有一种舒服叫安逸……”近日这种新兴的“方言微博体”在全国网友间蔓延。 “方言微博体”在客观上能促进方言的传播,有利于传承文化多样性,避免语言多样化的消失。 “方言微博体”在网络上蹿红从语言多样化、文化多样性的传承角度看是由于</p><p>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p><p>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p><p>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p><p>④网友在寻找地域内的熟悉感、认同感</p><p>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方言微博体”在网络上蹿红的原因,是由于文化具有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①③符合题意;②④表述不符合语言多样化、文化多样性的传承角度,排除②④;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1年6月11日是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 中央电视台隆重打造《中国记忆――“中国文化遗产日”大型直播活动》。直播活动突出了感受、见证、体验,让节目更加贴近观众,加深观众对文化遗产的理解,从而使观众参与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动中来。纪念和保护文化遗产,主要是因为</p><p>①文化遗产可以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p><p>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p><p>③它能够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p><p>④要开发其经济价值,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p><p>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 </p><p>【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强调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意义,文化遗产可以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能够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①③符合题意;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②错误;文化遗产具有经济价值,不是纪念和保护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故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1年8月8日,4000多幅《论语》金句公益广告在深圳市大街小巷张贴完毕,这些以《论语》名句为主题的城市双语公益广告不仅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更能彰显深圳这座现代化都市的精神气质,感受深圳的人文情怀。这说明</p><p>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p><p>B.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p><p>C.文化环境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p><p>D.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材料中,《论语》金句公益广告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更能彰显深圳这座现代化都市的精神气质,感受深圳的人文情怀,说明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环境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故排除A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D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果请你向中学生写一份“行动起来,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贡献”的倡议书,需要运动的文化生活道理有</p><p>①文化塑造人生 ②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的 </p><p>③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④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p><p>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材料强调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贡献写倡议书,可从文化塑造人生,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等角度思考,故①③④符合题意;保护文化遗产与社会制度的更替无关,故排除②;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和《京剧》你要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回答下列问题。</p><p>18.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p><p>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p><p>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p><p>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趋同 </p><p>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p><p>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C </p><p>【解析】</p><p>试题分析: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②④符合题意;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①错误;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错在“趋同”,③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诗句的作者之所以产生这种情感是因为</p><p>A.文化需要通过教育和经历长期的生活阅历才能形成</p><p>B.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p><p>C.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p><p>D.文化对人的影响体现在认识活动上</p><p> </p></div></div>
<div><p>【答案】C </p><p>【解析】</p><p>试题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所以诗句作者会产生“思故乡”和月是“故乡明”的情感,故C正确;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但人的文化素养需要通过教育和经历长期的生活阅历才能形成,故A错误;B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文化对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认识活动上,还体现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上,故排除D;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3月17日,成都市某小学56名学生走进杜甫草堂学习活字印刷术。老师讲完活字印刷的历史和工艺后,就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在悠扬的古乐声中,小学生们涂墨,覆纸,轻刷,《春望》《春夜喜雨》等杜甫诗作跃然纸上,成为学生们亲手完成的印刷作品。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p><p>①接受文化熏陶,体味传统文化 </p><p>②丰富传播途径,推动文化交流 </p><p>③立足社会实践,实现文化创新 </p><p>④改进教育方式,促进文化传承 </p><p>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成都市某小学56名学生走进杜甫草堂学习活字印刷术,杜甫诗作跃然纸上,成为学生们亲手完成的印刷作品。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接受文化熏陶,体味传统文化,改进教育方式,促进文化传承,故①④符合题意;②③观点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送礼时,东西方存在明显着差异。西方人送礼时,总是向受礼人直截了当地说明:“这是我精心为你挑选的礼物,希望你喜欢”;东方人则不同,在送礼时费尽心机、精心挑选,但在受礼人面前却总是谦虚而恭敬地说“微薄之礼不成敬意,请笑纳”之类的话。这表明</p><p>A.特定的文化环境是由特定的经济环境决定的</p><p>B.思维方式不同,反映的文化内涵也完全不同</p><p>C.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活动完全不同</p><p>D.文化环境不同,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存在差异</p><p> </p></div></div>
<div><p>【答案】D </p><p>【解析】</p><p>试题分析:西方人送礼时,总是向受礼人直截了当,东方人则不同,在送礼时费尽心机,这说明了文化环境不同,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存在差异,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环境决定文化环境,故A不符合题意;BC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C;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节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p><p>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p><p>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p><p>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 </p><p>【解析】</p><p>试题分析:国家旅游局不断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故①④符合题意;“中华文化游”活动既不能丰富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也不能增强我国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故排除②③;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毛泽东从少年时代,为得一本书、一次读书机会,苦苦寻觅和争求;到青年时期自由搏击于知识海洋;到后来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再到晚年的“为伊销得人憔悴”,是一个典型的以书伴生的伟人,读书成为他为自已的伟大事业寻觅推动力。这表明</p><p>A.人们的思想观念一经形成、终身不变 </p><p>B.主动感悟文化熏陶对人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p><p>C.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能陶冶人的情操 </p><p>D.民族文化影响着国家的发展道路</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毛泽东从少年时代,为得一本书、一次读书机会,苦苦寻觅和争求;到青年时期自由搏击于知识海洋;到后来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再到晚年的“为伊销得人憔悴”,是一个典型的以书伴生的伟人,读书成为他为自已的伟大事业寻觅推动力,表明要主动感悟文化熏陶对人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B符合题意;人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终身不变的,排除A;健康优秀的文化活动能陶冶人的情操,C错误;D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教师节前夕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 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要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嵌在学生脑子里,是因为这 </p><p>①是展现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标志 </p><p>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体现 </p><p>③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p><p>④在增强民族精神品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p><p>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之所以要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嵌在学生脑子里,是因为这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增强民族精神品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故③④符合题意;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不是展现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标志,①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09个国家、3000多所高等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在很多国家,学汉语的人数高速增长。世界人民学汉语的热潮成了无法阻挡的势头,全球“汉语热”传达了世界人民渴望了解中国文化的讯息。全球产生“汉语热”的原因是</p><p>A.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不断提高</p><p>B.文化是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p><p>C.汉语有助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p><p>D.中国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导力量</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全球范围内“汉语热”的掀起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国际地位的上升,A符合题意;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B错误;C是全球“汉语热”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C;中国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导力量,表述错误,排除D;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经济需要转型,“广深模式”需要产业升级,而隶属于第三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创造财富、增加高素质人才就业的同时,最根本的贡献在于对整个城市经济进行结构重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说明</p><p>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p><p>②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文化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p><p>③文化对经济和人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p><p>④我国应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p><p>A.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题干充分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文化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故①②正确;经济和政治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故③错误;我国应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混淆了文化与经济的区别,故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 2011年8月24日,2011年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开幕演出——大型歌剧《红河谷》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该剧以20世纪初的西藏为背景,演绎了汉藏儿女生死相依的爱情故事和并肩抗战的英雄传奇。该剧结构紧凑、故事完整,符合大多数中国观众对舞台艺术作品的惯常欣赏诉求。作曲家孟卫东曾经多次进藏采风,使观众从在《红河谷》的旋律中清晰地感受到西藏的圣洁、雪山的巍峨。《红河谷》的音乐并没有照搬西洋大歌剧的套路,也没有拘泥于《白毛女》等经典民族歌剧的样式,而是按照《红河谷》本身歌剧化的需要而创新出一部大歌剧音乐。</p><p>材料二:歌剧《红河谷》创作的理念是:在当前一个开放、多元化的文化氛围里,中国歌剧应当摆脱西洋歌剧的“束缚”,寻找到自身的风格与风骨。“西洋歌剧的手法只是一种形式,中国歌剧可以借鉴,但内核一定要与中国文化结合,体现一种中国精神。</p><p>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简要谈谈歌剧《红河谷》是怎样做到“符合大多数中国观众对舞台艺术作品的惯常欣赏诉求”?</p><p> </p></div></div>
<div><p>【答案】</p><p>(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为做好歌剧《红河谷》的音乐,作曲家孟卫东曾经多次进藏采风这是文化创新立足社会实践的表现。</p><p>(2)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民族文化创新的根基。《红河谷》不拘泥于《白毛女》等经典民族歌剧的样式,大胆创新。</p><p>(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通过借鉴、融合,取长补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红河谷》借鉴西洋歌剧充分吸收其的有益成果;《红河谷》内核是中国文化,体现一种中国精神,保持文化特色,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这对《红河谷》的成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p><p>(4)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使其符合中国人欣赏的口味。</p><p>(5)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p><p>【解析】</p><p>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简要谈谈歌剧《红河谷》是怎样做到“符合大多数中国观众对舞台艺术作品的惯常欣赏诉求”,属于措施类试题。学生作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论述,可以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的角度思考,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美国人类学家基辛在《当代文化人类学》一书的开篇讲了一则真实的故事:一位保加利亚主妇招待他美籍丈夫的朋友们吃晚餐。当客人把盘里的菜吃光后,主妇就问客人要不要再来一盘。因为在保加利亚,如果女主人没让客人吃饱的话,是件丢脸的事情。客人中的一位亚洲留学生接受了第二盘,紧接着又吃了第三盘,使得女主人忧心忡忡地又到厨房准备下一道菜。结果,这位亚洲学生竟撑得摔倒在地上。因为在他的国度里,是宁可撑死也不能以吃不下来侮辱女主人的。</p><p>从这则材料入手,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 </p><p> </p></div></div>
<div><p>【答案】</p><p>(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来自不同国度的人,受各国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文化的影响,其交往方式和行为方式会有所差别。</p><p>(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的形成。</p><p>(3)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持久的。来自不同国家的人,都深受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p><p>【解析】</p><p>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设问指向如何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属于措施类试题。学生作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论述,本题主要大题角度是文化影响人们的表现和特点。具体可以从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和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和深远持久的角度思考,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 调查显示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20年来几乎没变,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图书消费的萎缩势必影响国民阅读习惯的培养,影响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毕竟,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p><p> 材料二 在传统书店普遍萧条的今天,台湾的诚品书店却创下了一个“书店神话”。全台湾拥有39间分店,每年顾客人数达到9000万人次。诚品的成功之处是打破了传统书店的经营模式,除了以精致优雅的阅读空间规划、精心陈设展现阅读价值外,更长期举办各项演讲、座谈、表演与展览等延伸阅读活动,满足了现代人生活的多元需求;诚品还主张“连锁不等同于复制”,实行“因地制宜”的经营方式。</p><p>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的合理性。</p><p> </p></div></div>
<div><p>【答案】 </p><p>(1)人们的文化素养,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读书是人们精神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方式,爱读书能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p><p>(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爱读书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会推动民族的发展。</p><p>(3)文化与经济政治互相影响(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爱读书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必然推动社会的发展。</p><p>(4)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爱读书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p><p>【解析】</p><p>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说明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的合理性。回答合理性的问题,也即是回答原因是什么,这是最近几年高考频繁出现的设问方式,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可从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实质、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角度思考,并结合材料分析爱读书的意义,实现知识与材料的有机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选做题,本题不计入总分)春节是一个“家”的节日。新春佳节是家人团聚、共叙亲情的时刻,拜年、红包是传递祝福与关爱的民俗传统。羊年春节,手机红包成为一种新的拜年方式,一些远隔千里的亲朋好友也能穿越时空为彼此送达一份心意,给春节带来更多惊喜。然而,一些人为抢红包甚至没和亲人说上几句称心话,没有来得及和爸妈唠唠知心嗑;一些人过于追求红包的“厚度”,忽视了红包的感情“温度”,红包越来越多,祝福却慢慢变了味儿,年味淡了,亲情疏了。其实,问候、陪伴等感情交流,才应当是春节的主角,有人呼吁:请放下手机,给父母一个微笑和拥抱,重新唱响亲情的春节“主题歌”。 </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有关知识,阐述手机红包这一现象对文化建设的启示。(10分)</p><p> </p></div></div>
<div><p>【答案】</p><p>(1)①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2分)手机红包把现代科技与传统习俗相结合,作为一种新的拜年方式被大家接受,启示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3分) </p><p>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2分)手机红包存在的弊端启示我们在文化建设中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发扬的是传统红包那份真挚祝福和祝愿,革除那种对红包厚度的追求和对运气的好奇。(3分)</p><p>【解析】</p><p>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阐述手机红包这一现象对文化建设的启示,属于启示类试题,解答此题需要学生联系材料和教材的知识进行知识的调动和迁移。解答时,首先从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的角度思考;其次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角度思考,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知识与材料的有机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季羡林教授有一句名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意思是说,没有哪一种文化可以永恒不变地主导世界:它总会衰落,让位、退休、靠边站,从文化的一号位置滑向配角位置。目前国学教育非常火热,我们应如何看待“国学”呢?下面是关于对“国学”认识的两个观点。</p><p>观点一:第一个开办国学讲习会、倡导国学的章太炎先生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意思是说保存国学同时又具有现代世界的思路与眼光。</p><p>观点二:文学巨匠鲁迅说:“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鲁迅是五四新文化的旗帜,也是现代国学的发扬者,因为他对“当务之急”有着切实的感受,是“明白人”做着“新国学”。</p><p>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p><p>(1)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说明弘扬“国学”的意义。</p><p>(2) 如何评价和认识章太炎先生和鲁迅先生的观点? </p><p> </p></div></div>
<div><p>【答案】</p><p>(1)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弘扬“国学”中的精华能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p><p>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国学”中的精华能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国家软实力。</p><p>(2)①“国学”作为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待“国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p><p>②对于“国学”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国学”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p><p>③对待“国学”,我们应该反对复古的守旧思想和彻底割断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p><p>④还要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创新的关系,使之与社会、时代相适应,体现时代性。 </p><p>【解析】</p><p>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设问指向说明弘扬“国学”的意义,属于意义类试题,找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是做好本题的前提条件。本题主要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p><p>(2)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如何评价和认识章太炎先生和鲁迅先生的观点。学生作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论述,可以从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反对错误倾向、正确处理文化继承和发展、创新的关系角度思考,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