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政治试卷
题型:解答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人类一直专注于经济增长,而气候变化问题在很长时间内都未受刭重视,最初是在科学家关于环境监测的各类实验中被讨论的。直到上个世纪中期,为了解决“没有发展的增长”这种情况,气候变化问题才全面引起了大众关注,人们也开始探讨引发气候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很多自然科学家进行过多次勘测、实验、不断反复分析证实后作出了多份报告。从“自然界自身的产物”到“人类活动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人们日益发现各个国家都必须要承担这种“共同但是有区别的责任”,更多的科学家也在试图做出更准确的分析,以解决这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p><p>(1)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论观点说明气候变化问题为什么会被提出并不断深化。</p><p>材料二 2016年10月21日上午10时,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p><p>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需要我们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持续接力,传承好、弘扬好长征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形势下,要敢于涉险滩,敢于啃硬骨头,多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发挥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惊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无坚不摧,所向披靡,谱写出四渡赤水,飞夺沪定,三过草地等一曲曲英雄颂歌,并且鼓舞了南斯拉夫、意大利等国的共产党游击队抗击法西斯的斗志。红军长征能够取得胜利,得益于对战争规律的遵循,得益于艰苦奋斗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p><p>(2)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如何弘扬长征精神。</p><p> </p><p>材料三:新华社北京(2017)年4月1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设立雄安新区,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稳扎稳打,一茬接着一茬干,未来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思路、深入推进,共同推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工作,最终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目标的实现。</p><p>(3)结合材料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如何建设雄安新区。</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认识来源于实践。材料中说明气候变化问题的提出和对引发气候问题原因的结论多数源自科学实验的这种实践活动形式。②人们不断深化认识的动力和目的也在于实践,正是在人们在实践中所遇到的新需要的推动下,人类才不断追求对气候变化原因的正确认识,而形成这种认识旨在解决人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③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形成真理性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自然科学家的报告是经过多次勘测、实验,不断反复分析证实后作出的,经过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完成,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形成了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真埋性认识,而这种认识还要在科学家们不断的实践中深化、完善、发展。</p><p>(2)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结合新的实际,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形势下,要敢于涉险滩,敢于啃硬骨头,多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②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发挥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惊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无坚不摧,所向披靡,不断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斗志。③要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红军长征能够取得胜利,得益于对战争规律的遵循,得益于艰苦奋斗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这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p><p>(3)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实施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充满信心地勇敢面对挫折和挑战。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脚踏实地,深入推进,最终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目标的实现。③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或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雄安新区建设要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p><p>【解析】本题通过三个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总的来看,本题通过让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体现了重点考查教材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其设置比较科学。总的来看考查的是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p>本题包含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第一个问题,要求考生运用认识论观点说明气候变化问题为什么会被提出并不断深化。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认识论的相关知识。本题考生在充分审读材料的基础上可以分别从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深化认识的动力和目的以及认识的特点等角度依次展开分析即可。其次,第二个问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如何弘扬长征精神。通过设问审读,可以明确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即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考生可以从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以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分别进行阐述即可。第三个问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如何建设雄安新区。解答本题需要考生能够将哲学原理与材料能够进行有机结合,不要只答理论。故首先可以从事物发展的趋势角度说明在实施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充满信心地勇敢面对挫折和挑战;然后,可以从事物发展的状态的角度,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角度进行分析;最后,可以从发展具有普遍性的角度说明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雄安新区建设要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脱水人”是科幻小说《三体》中塑造的物种。物竞天择,适应生存变化,三体人为了适应严酷自然环境,进化成可随意脱水储存。作者的创造性思维说明</p><p>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p><p>②小说创作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建立新的联系</p><p>③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p><p>④优秀的小说创作取决于意识的主动创造性</p><p>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题目中,科幻小说《三体》中塑造的物种三体人为了适应严酷自然环境,进化成可随意脱水储存。作者的创造性思维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故①③入选。②表述错误,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建立联系。④选项表述夸大了意识的作用。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澳大利亚兔灾”表明:</p><p>①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只有人力才能改变</p><p>②事物的联系是不断变化的,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p><p>③自在事物的联系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p><p>④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没有确定的界限</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④选项表述错误,二者有着明确的界限。题目中,“澳大利亚兔灾”表明事物的联系是不断变化的,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故②③入选。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行酒令是筵宴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飞花令”就是古时候人们经常玩的一种行酒令游戏。2017年1月29日至2月7日连续在央视综合频道晚8点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则让改良版的“飞花令”又火了一把。这表明</p><p>①中华文化因其博大精深而具有包容性 </p><p>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能够在中华民族中产生强烈共鸣</p><p>③传统文化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中发展 </p><p>④改良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途径</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①不选;古时的“飞花令”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又火了一把,这说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能够在中华民族中产生强烈共鸣,②正确;《中国诗词大会》让改良版的“飞花令”又火了一把,这说明传统文化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中发展,③正确;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④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2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经济延续了三季度以来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积极因素继续增加。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p><p>①统计局看到了国民经济运行的关联性</p><p>②经济稳中有进表明运动与静止的统一</p><p>③对我国经济分析具有形而上学的片面性</p><p>④统计局的分析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创新</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③选项表述错误,题目中看到了经济发展的稳和进两个方面,故属于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④选项表述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表述为创新规律错误。题目中,我国经济延续了三季度以来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积极因素持续增加,此观点看到了国民经济运行的关联性,稳中有进表明运动与静止的统一。故①②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研究表明,与眼睛相比,耳朵在分辨模式的微弱变化上具有独特的能力,据此发展起来的数据声音化技术,能帮助科学家们检测癌细胞,并探测来自太空的粒子。蕴含的哲理是</p><p>A. 不同的事物各有其不同的特点</p><p>B. 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p><p>C.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其特殊性</p><p>D. 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材料表明耳朵与眼睛相比,在分辨模式的微弱变化上有自己的独特能力,这体现了眼睛与耳朵这两种不同的事物各有其不同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哪一个具体的矛盾贯穿事物发展始终,B项不选;眼睛与耳朵属于不同的事物,不是同一事物,C、D不符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1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连接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2000多年前,中国凭借航海技术开通了与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样新时期,沿着陆海两条“古丝绸之路”构建经济走廊,将给中国及沿线国家、地区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中可以看出</p><p>A.实践的需要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p><p>B.联系方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p><p>C.加强联系,就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p><p>D.事物间的联系具有条件性和多样性</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在新时期,沿着陆海两条“古丝绸之路”构建经济走廊,为中国及沿线国家、地区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是多种多样的,D说法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说法错误;材料不仅仅是时间的变化,还有地点、条件等的变化,B说法错误;联系不一定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C 说法错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