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东县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根稻草,扔在街上,就是垃圾,与白菜捆在一起就是白菜价格,如果与大闸蟹绑在一起就是大闸蟹的价格。”“一个人与不一样的人在一起会出现不一样的价值,一个人在不一样的平台中价值也不一样。”这两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有</p><p>①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多样的</p><p>③物的价值随着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④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一定客观条件</p><p>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联系的观点。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出现不一样的价值,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多样的,物的价值随着关系的改变而改变,故②③入选。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并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故①错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故④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是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人类追求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哲学两大基本派别根本分歧的是</p><p>①“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p><p>②“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p><p>③“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 </p><p>④“世界是一团永不熄灭的活火”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字宙”</p><p>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意,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选项①不符合题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均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排除;选项②不符合题意,“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排除;选项③符合题意,“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是观念的集合”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世界是一团永不熄灭的活火”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p><p>A.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p><p>B.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p><p>C. 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p><p>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故D入选。A选项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表述。B选项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C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58.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d style="width:155.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第一个方面</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第二个方面</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rowspan="3" style="width:14.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区</p><p>别</p></td><td style="width:32.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内容</p></td><td style="width:155.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32.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地位</p></td><td style="width:155.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最重要的方面</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是哲学基本问题中从属的方面</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32.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意义</p></td><td style="width:155.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58.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联系</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50.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问题的解决是第二方面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方面内容是第一方面内容的展开和深化;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第一方面的彻底解决</p></td></tr></table><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与普通微信群不—样,“日行一善”微信群有个特别的群规,群友发出的红包不能抢。所有微信红包里的钱,都被用来帮助贫困人群,日行一善,积小善成大善,弘扬社会正能量。材料表明( )</p><p>①世界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p><p>②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p><p>③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 </p><p>④量变引起质变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日行一善”微信群用红包来帮助贫困人群,体现了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故①选项正确入选。日行一善,积小善成大善,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故②选项表述正确入选;③选项说法过于绝对,量变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引起质变。④说法错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上升性。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伊索寓言》中的一则故事说,一只愚蠢的驴子有一次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浸在盐袋上,盐化了,驴子一下觉得很轻。后来,当为主人驮棉花过河时,它就故意让棉袋往水里浸泡,结果棉花袋越来越重,压得驴子站不起来。这只驴子错就错在</p><p>①不懂得事物是联系的,孤立地认识问题 </p><p>②把个性当成了共性 </p><p>③把个性与共性对立起来 </p><p>④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待事物,脱离客观实际</p><p>A. ① B. ② C. ②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盐遇水融化,减轻了重量,但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这样的,棉花遇上水时就会加重重量,故驴子错把个性当成共性,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待事物,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策略,②④正确;①③与题意不符。该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据央视网报道,“洪荒之力”、“友谊的小船”、“吃瓜群众”、“全是套路”等当选2016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每个网络流行语背后无一不是对当下社会某种现象的思考。这说明</p><p>A.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p><p>B.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p><p>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p><p>D. 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洪荒之力”、“友谊的小船”、“吃瓜群众”、“全是套路”等当选2016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每个网络流行语都是对当下社会某种现象的思考。这说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故C选项表述正确入选。A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题目中没有涉及到意识的起源与作用。故排除B、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说,假如企业家按经济学家的观点经营企业,这些企业冢一半已经死掉了。而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却说,不听经济学家话的企业家,不是真正优秀、能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家。这两个人的观点告诉我们( )</p><p>A. 意识能够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p><p>B.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p><p>C. 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p><p>D. 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能够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故A项错误。题中两个人的观点告诉我们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本题选D项。B、C选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150年前,铁路被清政府视为破坏风水的“奇技淫巧”,顽固地拒绝修建铁路。经历了150年的风雨变迁,人们认识到铁路是发展经济的生命线,这种认识的变化推动了我国铁路建设事业的发展。这表明</p><p>①社会存在变化决定于社会意识的变化 </p><p>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p><p>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p><p>④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为社会存在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④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铁路被清政府视为破坏风水的“奇技淫巧”,顽固地拒绝修建铁路”表明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故②正确。不同的时期人们对待铁路的态度不同,这表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故③正确。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问题。即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发展,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谋发展。“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所体现的哲学原理是</p><p>A.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p><p>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p><p>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p>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材料中“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都强调人民群众,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故C选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p><p>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p><p>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p><p>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p><p>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联系的多样性的知识。题干中“世间万物,变动不居”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①符合题意。题干中“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说明要根据事物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策略,体现了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符合题意。③说法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样的眼睛有不一样的看法,一样的耳朵有不一样的听法,一样的嘴巴有不一样的说法,一样的心有不一样的想法,一样的人生有不一样的哀愁。”上述说法体现了</p><p>①正确的价值判断往往以正确的价值选择为前提 </p><p>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p><p>③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价值选择 </p><p>④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站立场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即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材料中“一样的眼睛有不一样的看法,一样的耳朵有不一样的听法,一样的嘴巴有不一样的说法,一样的心有不一样的想法,一样的人生有不一样的哀愁。”说明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价值选择,选C;①错误,价值选择以价值判断为基础;④与材料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评价原则之间常存在矛盾。一般来说,要提高产品的性能,就要增加成本,导致产品价格上升;要考虑经济性,就制约了产品性能的提升。此时最好的办法是分析产品的性价比,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这启示我们,企业确定一个好的平衡点所运用的哲学方法是</p><p>A. 一点论 B. 重点论 C. 唯物论 D. 两点论</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材料中,产品的性能和产品的经济性是一对矛盾,在矛盾双方中通过分析产品的性价比,找到较好的平衡点,说明要坚持两点论,故D选项符合题意,应选;A说法明显错误,排除;B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两点论,而不是重点论,排除;C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辩证法,而不是唯物论,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由此看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p><p>A. 普遍性 B. 运动 C. 客观实在性 D. 能动性</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故C符合题意,A与题意不符。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故B排除。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故D与题意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魔术表演以奇妙的艺术构思,让人感觉变幻莫测。关于魔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p><p>A. 魔术表演是对规律的利用和改造</p><p>B. 魔术表演的神奇来自魔术师对客观条件的巧妙运用</p><p>C. 魔术制造的奇幻现象是不存在的</p><p>D. 魔术表演者的创造性思维是奇幻形象的来源</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A选项表述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改造规律。C选项表述错误,现象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奇幻现象是客观存在的。D选项表述错误,来源都是实践。B选项表述正确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事物运动变化的同时,也存在相对静止。静止是指( )</p><p>①事物的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稳定和永恒不变的 </p><p>②—种不显著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p><p>③事物的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p><p>④物体的空间位置相对于某个参照系而言永远不变</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事物运动变化的同时,也存在相对静止。静止是指—种不显麵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事物的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故②③入选。①、④选项错误,违背了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选D。</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51.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d style="width:159.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运动</p></td><td style="width:187.9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静止</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rowspan="2" style="width:19.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区</p><p>别</p></td><td style="width:21.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含义</p></td><td style="width:159.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p></td><td style="width:187.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一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1.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特征</p></td><td style="width:159.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p></td><td style="width:187.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51.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联系</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58.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割裂二者的关系会陷入形而上学或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p></td></tr></table><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黄旭华的先进事迹说明</p><p>①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p><p>②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不同的价值选择</p><p>③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p><p>④人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黄旭华为国家核动力潜艇的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人们对其赞誉是因为他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③说法正确;黄旭华为国家做贡献,同时也得到社会和国家的尊重,实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①说法正确。②④与材料内容不符。该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期,国家再推出一批简政放权改革措施,舍政府小利,成市场大利,让市场活力更大释放。国家采取“舍政府小利,成市场大利”的措施中蕴含的哲学思维有(   )</p><p>①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p><p>②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p><p>③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 </p><p>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国家再推出一批简政放权改革措施,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②正确且符合题意;舍政府小利,成市场大利,让市场活力更大释放,表明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①④ 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材料一: 法治是“众人之治”,蕴含着民主精神,可以消除国家治理中可能发生的“偏见”和“腐败”,有助于促进和保证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发展;法治追求公平正义,有助于保障人民的权利,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法治是法律之治,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预期,有益于避免混乱,促进社会秩序的安定。</p><p>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还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六项重大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p><p>结合上述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谈谈树立法治理念的重要性。</p><p> </p></div></div>
<div><p>【答案】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法治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p><p>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树立法治理念,服务于我国先进的经济基础,必将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p><p>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法治理念是一种先进科学的价值观,必将推动我国法治社会的健康发展。</p><p>【解析】本题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结合上述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谈谈树立法治理念的重要性,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点主要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的原理与方法论、价值及价值观相关内容,然后根据所写原理方法论结合材料进行细化分析即可,没有难度。</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今年入冬以来最持久影响范围最广的雾霾天气来临,影响包括京津冀、山西、陕西、河南等11个省市在内的地区。</p><p>雾霾分为雾和霾。雾看似温和,里面却含有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细颗粒、有毒物盾达20多种,包括了酸、碱、盐、胺、酚等,以及尘埃、花粉、螨虫、流感病毒、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其含量是普通大气水滴的几十倍。与雾相比,霾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危害更大。霾中细小粉粒状的飘浮颗粒物可直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支气管,甚至肺部。所以,霾影响最大的就是人的呼吸系统,造成的疾病主要集中在呼吸道疾痛、脑血管疾病、鼻腔炎症等病种上。同时,由于气压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骤增、空气流动性差,有害细菌扣病毒向周围扩散的速度变慢,导致空气中病毒浓度增高,疾病传播的风险很高。</p><p>雾霾的源头多种多样,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甚至火山喷发等等,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但各地区的雾霾天气中,不同污染源的作用程度各有差异。如何治理雾霾,古有祈求神灵护佑,今有“等风吹”等现象,到底如何应对,人们都在思考。</p><p>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就如何治理雾霾提出合理化建议。</p><p> </p></div></div>
<div><p>【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应对雾霾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p>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要求我们坚持正确的意识作指导,充分发挥主观箭动性。应对雾霾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p><p>③规律是客观的,不烈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害观规律办事。应对和治理雾霾需要遵循规律。</p><p>④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靛为力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尊重规律能基础上认识和利用规律。</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着重考查唯物论的相关知识。雾霾问题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从这个角度进行命题仍然是以教材为载体,立足基础,适当增加难度、增大容量,体现出了灵活性与综合性。</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就如何治理雾霾提出合理化建议。解答本题一方面需要考生明确唯物论的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材料的表述做出相应的措施解答即可。本题中着重考查了唯物论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作用、规律的客观性以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相关知识。</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2016年11月16日至18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乌镇时间”再度开启,作力永久会议举办地,这里正上演着互联网时代的“蝶变之路。”</p><p>22年前,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时代,开启了与世界互联互通的新时代。从“K”时代到“G”时代,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中国互联网一直在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表达“中国主张”“倡导建设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一一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格,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p><p>(1)结合材料,运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互联网建设“中国主张”形成过程所蕴含的哲理。</p><p>(2)网络的普及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部分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传统经济和文化产业受到不少冲击,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请用矛盾的观点说明如何看待这一现象?</p><p> </p></div></div>
<div><p>【答案】(1)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互联网建设“中国主张”形成过程所蕴含的哲理。</p><p>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我国基于互联网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国主张并推动互联网共建理论发展。</p><p>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构建网络空间命运体的认识不断深化,达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③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国关于互联网共建的理论随着实践深入,不断向前发展。</p><p>(2)网络的普及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部分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传统经济和文化产业受到不少冲击,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请用矛盾的观点说明如何看待这一现象?</p><p>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网络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我们应大力促进网络发展;网络给传统经济和文化等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p><p>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牙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分析问题时要抓本质和主流: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有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会相互转化,因此,不能忽视支流,应大力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发挥其长处,限制其消极作用。</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在浙江乌镇召开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为背景考查学生认识论以及矛盾的相关知识。本题通过让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p>本题引起考生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互联网建设“中国主张”形成过程所蕴合的哲理。考生要组织好本题的答案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所给的材料,了解材料中 “中国主张”形成过程,然后分条进行总结分析。本题中考生可以着重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以及认识过程的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