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06:53

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基蛙是生活在大洋洲热带地区的一种青蛙,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与其他生物“和平共处”,但在“入侵”夏威夷岛后,科基蛙却打破了那里的生态平衡。这一事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p><p>①联系是普遍的,因而具体事物在联系系统中的作用是确定不变的 </p><p>②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特殊的、可变的 </p><p>③联系是普遍的,因而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p><p>④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p><p>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材料中科基蛙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与其他生物“和平共处”,但到了夏威夷岛后,却打破了那里的生态平衡,因此告诉我们联系具有普遍性。①错在“确定不变的”,应是可变的,因此②符合题意;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也就是联系都是有条件的,因此③说法错误,④正确;答案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的身体具有很强的中和缓冲功能,自身就能够维持酸碱度的平衡,无论日常生活中摄入的食物是酸性还是碱性,人体的pH是基本不变的。可见:</p><p>A. 人们在规律面前总是无能为力的</p><p>B.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客观的</p><p>C. 人为建立起来的联系都是主观的</p><p>D. 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有调节作用</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人体自身就能够维持酸碱度的平衡,这是新陈代谢的规律作用的表现,说明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客观的,故B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为人类造福,排除;C说法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不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联系,都是客观的,排除;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p><p>A. 意识活动没有主动创造性    B. 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p><p>C. 人们的意识无法反映未来    D. 人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就是意识反映的对象。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的结果。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下列观点中与柏格森观点完全相同的是  </p><p>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p><p>②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p><p>③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  </p><p>④理生万物,理主动静</p><p>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灵等)是世界的本原,哲学家柏格森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灵”决定事物及其状态,“心灵”是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①③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②是唯物主义观点,④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与题意观点完全一致的是①③。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当地时间2012年7月1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他们发现了疑似“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万物质量之源)的新粒子。从统计学的角度看,这一发现的可信度达99.99994%。材料表明(  )</p><p>①客观唯心主义有科学根据</p><p>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p><p>③统计概率的大小是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依据</p><p>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p><p>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该题考查物质与意识,题干说这一发现的可信度达99.99994%,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他们发现了疑似“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万物质量之源)的新粒子,说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故②④符合题意,①观点错误,客观唯心主义没有客观依据,③观点错误,实践是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依据,故答案应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莫言获奖后对凤凰卫视表示:同样一部小说,张三认为是黄金,李四认为是马粪,不能说 是马粪的人就不对。所以谁说谁有多了不起,谁说谁多差根本没有必要认真。评判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不是听别人说这个作家怎么样,而是找这个作家的书读一两本,你自己会得出结论。这体现了 (  )&#xa0;</p><p>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题中评判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不是听别人说这个作家怎么样,而是找这个作家的书读一两本,你自己会得出结论。这体现了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①符合题意;同样一部小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这说明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②符合题意;认识主体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真理是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③是错误的,排除;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不能摆脱客观事物,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美国的金门大桥是“4+4”八车道模式,由于上下班车流在不同时段出现两个半边分布不均的现象,桥上经常发生堵车问题。一个年轻人建议把原来“4+4”车道模式按照上下班的车流不同,改为“6+2”或“2+6”模式。整个桥面的车道仍是八车道,但堵车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个金点子为当地政府节约了再造一座大桥的上亿资金。故事告诉我们(  )</p><p>①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对现有资源的利用 ③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部分功能时常大于整体功能</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题中材料“把原来“4+4”车道模式改为“6+2”模式,整个桥面的车道仍是八车道,但堵车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表明了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优化系统内部结构,可以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①②两项符合题意;③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出来,排除;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④项中“部分功能时常大于整体功能”的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全球首台AP1000核电机组——浙江三门核电站1号机组,已正式进入性能测试的最后阶段,这也是该机组在装入核燃料前的最后一项工作,按照计划该核电组预计2017年上半年并网发电。这表明</p><p>①科学实验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p><p>②人类的计划能够准确预测未来</p><p>③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p><p>④规律使世界呈现“人化”特点</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②选项表述错误,夸大了人类计划的作用。④选项表述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能使世界呈现“人化”特点。题目中,全球首台AP1000核电机组已正式进入性能测试的最后阶段,按照计划该核电机组预计2017年上半年并网发电。这表明科学实验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也说明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故①③入选。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观察图4,图中右侧的白色矩形要显得比左侧的黑色矩形大,其实两个矩形是一样大的。最近,科学家对这一长期令人困惑的现象作出了合理解释。原来人眼有响应明暗的功能,亮和暗在人眼视网膜上的处理过程由两个不同的通道完成。这说明</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21/79e65640/SYS201801022113507028430450_ST/SYS201801022113507028430450_ST.001.png" width="244" height="11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p><p>③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④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真理性认识</p><p>A.①②&#xa0;&#xa0;&#xa0;&#xa0;B.①③&#xa0;&#xa0;&#xa0;&#xa0;C.②④                                            D.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题中材料“图中右侧的白色矩形要显得比左侧的黑色矩形大,其实两个矩形是一样大的。最近,科学家对这一长期令人困惑的现象作出了合理解释”,既表明了人们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的认识事物,也说明了人类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由此可见,②④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③两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相符合,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p><p>A.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p><p>B. 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p><p>C.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p><p>D. 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题目中,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说明了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故A选项入选。B选项表述本身错误。C选项错误,其表述与题意无关。D选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古代的“把酒问青天”、“嫦娥奔月”,到今天的“神舟”号系列飞船对太空的探索,再到“天宫一号”的发射,太空将逐渐被我们所熟悉。这说明</p><p>①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②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帆风顺的</p><p>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④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实践的目的</p><p>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人的认识是无限的,从一定程度和范围上来讲,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讲,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们的认识会随着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发展而发展,世界上只是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材料说明了认识的发展,认识具有无限性,①③适合题意;认识具有反复性,②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现行理论认为,宇宙从大爆炸中诞生时产生了等量的正物质和反物质,但我们很难在宇宙中找到反物质。欧洲科学家成功制造出多个反氢原子,并使其存在了0.17秒,这是物理学界的突破性发现,也是人类捕获到的反物质。材料表明</p><p>A.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可知性</p><p>B. 正物质和反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p><p>C.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p><p>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不是它的可知性,A表述有误;题中“人类首次捕获到反物质”,证明了正物质和反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B适合题意;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并不是所有的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C表述有误;D“主要标准”的表述有误,应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以下选项中最能体现主观能动性的是</p><p>①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若何        </p><p>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p><p>③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风        </p><p>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p><p>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主观能动性指的是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人生由命非由他,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不符合题意;②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不符合题意;③体现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④体现了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p><p>考点:意识的作用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一位美国高官说:“当今世界,没有美国想办而办不到的事情。”为了证明美国人领导世界的才能,他们摧毁了支持恐怖组织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把“不听话”的萨达姆政权推翻,主导了中东和平进程,干涉朝鲜和伊朗核问题,现在又现身叙利亚,支持国内的反对派,制造内乱……我们似乎可以从中得出“社会的发展由人的愿望和目的决定”的结论。这种观点</p><p>A. 是不可知论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p><p>B. 否定了社会的客观性</p><p>C. 肯定了社会存在和发展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p><p>D. 是一种唯心主义自然观</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解析:“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和目的决定的”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否认了社会的客观性,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该论断是在强调</p><p>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p>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p><p>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p><p>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该论断是在强调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正确且适合题意;ACD在材料中都未体现,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计划生育政策从长期的“一胎”政策发展到“单独二胎”政策,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这意味着</p><p>①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p><p>②人的认识永不会在完美的理想状态中结束</p><p>③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p><p>④主观与客观要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说明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④适合题意;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①是不科学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明代农学家马一农说:“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则事半而功倍。”我国古代丰富的农学思想对古代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这主要体现的哲理是(     )</p><p>A. 物质决定意识    B.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p><p>C.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我国“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则事半而功倍”古代丰富的农学思想对古代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这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C符合题意;A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不是哲学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D是意识的产生,材料未涉及,不符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图漫画中的小男孩违背了(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9/978cc003/SYS201801021924476727407118_ST/SYS201801021924476727407118_ST.001.png" width="171" height="12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联系的普遍性 ②联系的可变性 </p><p>③联系的客观性 ④联系的条件性</p><p>A. ①②    B. ③④</p><p>C. ①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做漫画题关键把握其揭示的社会问题。漫画中的小男孩的观点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小男孩把自己的成绩与朝韩危机联系起来,是一种主观臆造的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③④符合题意,选B。①②不符合漫画所揭示的问题,不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p><p>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p><p>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p><p>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p><p>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p><p>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此题考查发展的实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解答该题需要读懂诗句,找出对应的哲学观点。①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代指旧事物灭亡,“不尽长江滚滚来”代指新事物产生,体现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入选;③中“陈叶”“前波”代指旧事物,“新叶”“后波”代指新事物,符合题意,入选;②是联系的观点,不符合题意;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不符合题意。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p><p>A. 夸大了物质运动    B. 否认了相对静止</p><p>C. 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D. 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根据题意,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表明人们第二次踏进的河流与第一次踏进的河流已经发生了变化,看到了物质的绝对运动性,故D选项正确入选。其他选表述错误,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这主要告诫人们                                                  (   )</p><p>A. 要坚持适度原则    B. 有量变就必然引起质变</p><p>C. 要重视量的积累    D.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前提,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所以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材料中“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强调了量变的重要性,C说法正确;AD与题意不符;B说法错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2017年1月6日,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迎来一位特殊选手——搭载“百度大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挑战人类最强大脑的名人堂选手王峰。最终,机器人凭借在人工智能和人脸识别领域的深厚积累,以3:2险胜。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①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百度大脑”部分具备了意识的创造性</p><p>②“百度大脑”是人类智慧的升华,可以成长为新的实践主体</p><p>③“百度大脑”是人类意识自我认识的产物,是人的智能的物化</p><p>④“百度大脑”的胜利表明实践的发展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p><p>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百度大脑”是人类意识自我认识的产物,是人的智能的物化,它的胜利表明实践的发展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故选项③④符合题意;选项①说法错误,“百度大脑”属于人工智能的范畴,是人类智慧的物化,是对人类思维活动的模拟,因此不具有意识,更不具有创造性,排除;选项②说法错误,实践的主体是人,不是人工智能,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5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将形成人工影响天气,改善空气质量作业能力,在重污染且有降水形成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气象干预措施,以消减雾霾、清洁空气。这说明</p><p>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改善空气质量的依据</p><p>②人工影响天气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p><p>③人为事物的联系能够以人的意志为转移</p><p>④必须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p><p>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依据,所以①观点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②观点错误;人们依据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天气进行干预,以消减雾霾、清洁空气,说明必须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人工影响天气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所以②④符合题意。因此,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用碰撞的方法将微观粒子打碎,就像将两个西瓜用力相撞、撞碎,这样我们就能看到里面有些什么。寻找“上帝粒子”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先在强子对撞机内部将两个经过加速的质子相撞,然后观察它们撞碎后的“碎片”。材料体现了&#xa0;&#xa0;&#xa0;&#xa0;(  )&#xa0;</p><p>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④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p><p>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通过科学实验寻找“上帝粒子”,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①②适合题意;在强子对撞机内部将两个经过加速的质子相撞,然后观察它们撞碎后的“碎片”,这说明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③适合题意;“上帝粒子”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科学实验得出的结果,说明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④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活在中国民间的各族曲艺曲种约有400个左右。</p><p>材料一 2016年7月10日,第二届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峰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峰会的主题是:加强曲艺学生专业建设。就加强曲艺学科专业建设原因问题,山东等地高校曲艺学科建设突出的与会代表指出: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曲艺,曲艺进高校要在专科基础上开设本科招生,才能培养出专门人才。曲艺对结构要求十分严格,戏剧冲突尖锐,具有包括舞台美术在内的更复杂的综合性等特点,使得曲艺教育不能照搬或克隆其他艺术门类的教学模式,要坚持独特的教学原则。只有制定符合曲艺教育规律的专业教学计划,才能推进高校教育整体发展。因此,必须加强曲艺学科专业建设。</p><p>材料二观点一认为:曲艺传承和发展要与时俱进,为了秉承我国优秀文化之本和道德之源,应该在中学就开设曲艺课程,才能更好的立德树人。</p><p>观点二认为,由于曲艺源于人民,属于人民,曲艺在民间。在曲艺的未来发展过程中还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中学没有必要开设曲艺课程。</p><p>(1)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加强曲艺学科专业建设的原因。</p><p>(2)结合材料二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中学是否开设曲艺课程”的争论进行评析。2</p><p>&#xa0;</p></div></div>
<div><p>【答案】(1)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加强专业建设,培养专业人才,才能更好的传承优秀的曲艺文化。</p><p> 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要素要有序内部结构要合理。曲艺内部要素的复杂综合性特点,使得曲艺建设建设不能照搬照抄,必须进行专业建设,坚持独特的教学原则,才能更好地促进曲艺的发展。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只有制定符合曲艺教育规律的专业教学计划,才能推进高校教育整体发展。</p><p>(2)真理是客观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不同代表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对曲艺是否应该进中学课堂持有不同观点是正常的。</p><p>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和范围的,。观点一认识到开设曲艺课程对曲艺传承发展的作用,有一定的道理。。观点二认识到曲艺源于人民,属于人民,把曲艺还给民间,这是正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曲艺是否应该进中学课堂。要坚持实践的观点,用实践进行检验。</p><p>【解析】本题以加强曲艺学科专业建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认识论中真理的知识和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有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加强曲艺学科专业建设的原因,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的方法;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加强曲艺学科专业建设的意义,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p><p>(2)本题考查真理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对材料中“中学是否开设曲艺课程”的争论进行评析。解答此类试题,应肯定题中观点的合理性,并说明依据;同时指出题中观点的不足,并说明理由,最后得出结论。解答本题首先明确真理的知识主要包括:真理的含义、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中学是否开设曲艺课程”的争论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统一。</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中国成语大会》到如今的《中国诗词大会》,标志着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迎来了春天。多种形式文化类节目的热播,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把文化视角从对西方文艺类节目的盲目引进转向中国国内,重新审视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随着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深入人心,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强劲。如何才能发挥出高度文化智慧,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正成为当前中国人思考的课题。</p><p>(1)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说明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p><p>(2)某同学在观看《中国诗词大会》后感触颇深,想报名参加。请你从发展的角度,为他备战比赛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文化建设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全面认识传统文化,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采用多种形式推广中华文化。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符合实际的载体和形式。</p><p>②在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激发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强烈文化自信,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p><p>③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要提高辨别外来文化的能力,不能盲目引进西方文艺类节目。保证文化强国建设的正确方向。</p><p>(2)发展的观点例如:注重量的积累,不断学习古诗词方面的知识。 古诗词与时代相结合。根据诗词特点归类准备。写出两条,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p><p>【解析】本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唯物论、发展观的有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设问指向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本题首先明确唯物论主要包括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然后调动运用原理,结合材料分析;注意解答时按照世界观、方法论、材料分析的顺序答题。</p><p>(2)本题考查发展的角度,设问指向为他备战比赛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解答本题首先明确考查范围是发展观,主要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及其实质、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