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政治期末测试优选卷(三)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过去的新闻阅读低谷时间是晚上10 点半至11 点半,现在这一时段已成了移动终端阅读的高峰时段。传统媒介的传播模式无法适应高速变化、分化的受众需求,势必借助互联网主动适应用户需求变化,走媒体融合之路。实现这一转变就要( )<br />①认识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br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r />③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br />④发挥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br />A.①④<br />B.②③<br />C.①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材料中强调了“过去的新闻阅读低谷时间是晚上10 点半至11 点半,现在这一时段已成了移动终端阅读的高峰时段”,所以传统媒介势必借助互联网主动适应用户需求变化,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发挥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选D;①不选,因为只有各个部分以优化的结构组合在一起,整体功能才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③不选, 因为我们建立新的联系是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乐于骑自行车上班。自行车已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被作为一种代步工具,骑自行车还能“骑”出健康,“骑”出个性和时尚。人们认为骑自行车上下班并不“丢份儿”,反而是体现车主够年轻、够健康、够自信的时尚标签。它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br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r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r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br />④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①③<br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④是经济生活的内容不是哲学的内容,与题目要求不符,所以排除,这样的话①就肯定入选。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对骑自行车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也能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实践推动了认识的发展。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所以排除③,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9月,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正式投入生产,该产品取材于猪眼角膜,这将改变传统的角膜移植手术中角膜供体来源奇缺的困境,为无数角膜盲患者带来光明。这表明 ( )<br />①通过实践可以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 <br />②要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创造联系<br />③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br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曲折性的统一<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猪眼角膜与角膜盲患者的联系体现了通过实践可以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①选项说法符合题意,应选。②选项说法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联系,排除。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正式投入生产体现了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③选项说法符合题意。④选项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倒洗澡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麻省理工学院一位教授经过细心观察和研究后指出:由于地球的自转,美国的洗澡水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漩涡会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见解引起了许多人的怀疑,同时也带来了更广泛的实验。水漩涡方向的研究体现出( )<br />①对既有论断的怀疑是真理发展的基础 <br />②真理与怀疑在比较和斗争中共同发展<br />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r />④任何真理都有与客观事实相符合的属性<br />A.①②<br />B.②④<br />C.①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怀疑”也是一种主观意识,主观意识不能作为真理发展的基础,①不选;真理与谬误在比较和斗争中共同发展,②说法不正确;“美国的洗澡水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漩涡会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这表明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正确;真理是客观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教授观点的正确性,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4G网络集3G与WLAN于一体,能够快速传输音频、视频和图片等。4G传输速率比目前的家用宽带AD-SL(4M)快20倍,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从哲学角度看,4G通信的出现( )<br />A.是对客观规律的利用和改造   <br />B.表明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r />C.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br />D.表明创新能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在客观规律目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材料中4G通信的出现就是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表现,选C;A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改造;B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强调了对生产关系的影响,表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4月1日,习近平在同奥巴马会晤时指出:中美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双方应该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基础上,通过对话协商积极寻求解决彼此间的分歧,或以建设性方式管控敏感问题,避免误解误判和矛盾升级。这说明( )<br />A.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为其所制约<br />B.要承认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和化解矛盾<br />C.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br />D.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根据题目,中美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国家利益,这种共同的国家利益是远远大于国家之间的分歧的;再者,题目中“通过对话协商积极寻求解决彼此间的分歧”说明了我们一方面要敢于承认矛盾,另一方面要勇于揭露矛盾和化解矛盾。故B选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基本定型,中国书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回顾书法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志”。这说明( )<br />①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br />②事物在批判与继承、联系与创新中发展<br />③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br />④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③④<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 中国书法“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基本定型”体现了事物在批判与继承、联系与创新中发展,故②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志”体现了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故④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说法错误,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排除;③说法错误,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王选说过,一个人献身于学术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一些乐趣,也会得到常人所不能享受到的一些乐趣。下列选项中,与王选的观点一致的有( )。<br />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r />②鱼和熊掌不可兼得<br />③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br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王选强调了得与失的辩证关系,他认为献身于学术虽然会失掉一些乐趣,但也能得到另外的乐趣,故选①②。③④都只强调了奉献,不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效应;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效应。”从哲学上看,这一宣传标语强调了( )<br />A.任何事物都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br />B.整体功能一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br />C.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br />D.关键部分往往对整体起决定作用</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 “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效应;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效应”强调了要注重团队的努力,体现了整体的重要性,即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故C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整体,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排除;B说法错误,只有各个部分以优化的结构组合在一起,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D说法错误,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授奖仪式——《圆梦中国,德耀中华》,2015年10月13日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62名全国道德模范,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分布广泛、事迹感人、社会影响大。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表明( )<br />①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br />②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不同的价值选择<br />③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br />④人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①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 道德模范为社会尽了责任,做了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表明了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①③符合题意;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观不能决定价值选择,②错误;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做出贡献,④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心理学家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许多小鱼放在同一个大水箱里,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最初,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起进攻,但每次都碰壁了。多次进攻无果后,它放弃了努力。后来心理学家取走玻璃挡板,小鱼在鳄鱼身边游来游去,但鳄鱼始终无动于衷,最后饿死了。“鳄鱼试验”进一步佐证了( )<br />①动物心理没有能动性,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br />②动物心理没有适应性,不能根据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br />③动物心理没有创造性,不能通过行动改变环境以满足生存的需要<br />④动物心理没有主观性,不能创造现实世界所没有的幻想的世界<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鳄鱼试验”说明动物只是被动、机械的适应环境,动物心理没有自觉、主动的特点,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动物心理没有创造性,不能通过行动改变环境以满足生存的需要,①③正确,选B;②错误,动物的心理活动是其本能的被动的适应环境的活动,能过适应环境;④与材料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疟疾是人类最大的杀手之一。屠呦呦等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从中国传统中药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并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为维护人类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屠呦呦也由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屠呦呦等科学家从传统中药中发现抗疟提取物说明( )<br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br />②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br />③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是我们做好工作的依据<br />④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科学研究首先遇到的问题<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①④<br />D.①③</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屠呦呦等科学家从传统中药中发现抗疟提取物,说明人能够正确认识事物,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故题肢①正确;从疟疾疫情和中药药性出发,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说明从实际出发,是我们行动的依据,故题肢③正确;题肢②说法错误,因为②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是科学研究的前提,故排除表述;题肢④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个人能否成才,除了个人努力外,还需要有公平机会。看一个人才的本事大小,就要看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实际贡献有多少,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之才。这说明( )<br />①一个人只有成才才能实现人生价值<br />②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br />③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和个人的主观条件<br />④要在奉献与索取中实现人生价值<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②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材料中“就要看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实际贡献有多少”体现了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体现了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和个人的主观条件,选C。①说法过于绝对化;④错误,在风险中实现价值,而不是在索取中实现价值。</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坳、艰苦清冷的工作生活,就是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老中青几代麻风病防治工作者十几年如一日,在麻风病高发地区治愈、帮助病人,为世人称颂。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 )<br />A.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br />B.拥有幸福人生的唯一途径<br />C.舍弃个人价值的坚定信念<br />D.珍视自我价值的高尚情结</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从麻风病防治工作者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A适合题意;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B是错误的;C说法错误;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小学生守则》自2004年发布以来,对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等都起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及其身心发展呈现新的特点,关乎人才培养的中小学生行为守则也应及时修订,以更好适应现代教育规律。<br />2012年,教育部启动了修订《中小学生守则》的程序,历经基层调研、国际比较、多方参与、反复论证、集思广益的过程,形成最大公约数、凝聚了广泛共识,于2015年8月27日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守则》共9条,282字,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保留了2004年守则中仍具时代价值、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应长期坚 持的内容,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等;补充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学生可以做到的具体行为规范内容,如主动分担家务、自觉礼让排队等;增加了新时期学生成长发展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如养成阅读习惯、低碳环保生活等。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既“高大上”,又“接地气”,新增内容与时俱进,时代特色鲜明。<br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新版守则为什么既保留仍具时代价值的内容,又补充和增加了新的内容?<br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知识,分析新版守则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的意义。</p></div></div>
<div><p>【答案】<br />(1)</p><p>①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新版守则保留了体现中华传统美德,仍具时代价值的内容,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新版守则适应现代教育规律,能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规范自己的行为。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新版守则适应了新时期环境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反映了时代要求,推动了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p><p><br />(2)</p><p>①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新版守则反映了时代的要求,适应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②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新版守则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的利益。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新版守则有助于学生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④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重要导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新版守则是正确的价值观,能指导学生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实现人生价值。</p><p><br />【解析】(1)本题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设问指向新版守则既保留仍具时代价值的内容,又补充和增加了新的内容,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回答。文化传承与创新主要包括:文化的多样性与交流传播、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继承发展、文化创新;解答时抓住材料关键词,从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等角度入手,并分析这样做的现实意义,实现知识与材料的统一。(2)本题考查价值观的知识,设问指向新版守则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的意义。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一般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的句型表达。解答时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根据考查的知识和题型要求,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等角度分析和回答。</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和国家心系贫困人口,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头等民生大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br />材料一:新时期的扶贫开发,不同于以往的“大水漫灌”,粗放扶贫,而是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因人因地施策,对症下药;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集中整顿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激发党员积极性,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扶贫开发不能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br />材制二:当前中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扶贫脱贫则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长、图虚名,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br />材料三:经济贫困背后隐藏着文化的贫困。这种贫困文化成为制约人们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桎梏,扶贫先扶精气神,既要管好“肚子”,更要管好“脑子”,要把争取和凝聚人心,把教育、科技工业扶贫贯穿始终,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教育贯穿始终,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建设美好家园。<br />(1)运用唯物辩证法根本观点的有关知识,谈谈上述扶贫脱贫措施的正确性。<br />(2)请从事物发展状态的角度,说明如何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br />(3)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扶贫脱贫既要管好“肚子”,更要管好“脑子”。</p></div></div>
<div><p>【答案】<br />(1)</p><p>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既对立又统一,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以生态建设促进扶贫开发的顺利进行。</p><p>②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扶贫开发要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实施精准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因人因地施政,对症下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p>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善抓重点,着力解决主要矛盾。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激发党员积极性,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p><p><br />(2)</p><p>①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防止等靠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前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要果断抓住时机,积极促成质变,实现扶贫脱贫的最后一公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p><p><br />(3)</p><p>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扶贫脱贫要管好“肚子”,创造财富,努力摆脱物质贫困。</p><p>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贫困文化是制约人们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桎梏,扶贫脱贫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意识的作用,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扶贫先扶志。</p><p><br />【解析】(1)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唯物辩证法根本观点是什么?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关于扶贫要精准扶贫,要因地施策,对症下药,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答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扶贫开发要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实施精准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因人因地施政,对症下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扶贫要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这体现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善抓重点,着力解决主要矛盾。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激发党员积极性,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扶贫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体现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既对立又统一,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以生态建设促进扶贫开发的顺利进行。(2)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事物发展的状态包括量变和质变。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想脱贫必须注重量的积累,关于脱贫量的积累就是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防止等靠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变创造条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实现扶贫脱贫的最后一公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结果。(3)本题主要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管好“肚子”属于物质范畴,管好“脑子”属于意识范畴,因此首先必须注重物质的重要性,因此第一点答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扶贫脱贫要管好“肚子” ,创造财富,努力摆脱物质贫困;其次注重意识的能动作用,因此第二点答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贫困文化是制约人们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桎梏,扶贫脱贫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意识的作用,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扶贫先扶志。</p></div>
页:
[1]